2013論壇/學習共同體的實踐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於 2020年11月13日 (五) 05:26 由 丁志仁討論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議程簡介:== ===新北市學習共同體先導計畫=== 新北市從101學年開始,引進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概念,號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議程簡介:

新北市學習共同體先導計畫

新北市從101學年開始,引進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概念,號召二十九所學校加入「學習共同體先導學校」。其中小學15所、國中12所、高中2所。

新北市從去年暑假共有七十位校長共讀《學習的革命》一書,昨天在四次的讀書會上宣布將從坐而言到起而行。教育局鼓勵學校主動參與,只要一所學校有校長願意找到五位老師支持,教育局就會補助十萬元。執行這項計畫有三個具體措施。

措施一,每個月與先導學校開會一次。新北市點出學校可能遭遇的三個問題,一、由老師講授到學生學習為主,會遇到什麼困難?二、以學生學習為導向的學校,有什麼特質?三、在自己的學校推學習共同體,如何發揮既有優勢、補足原先弱點?針對這些問題,新北市將成立諮詢顧問團,由歐用生教授領軍,每月與二十九所前導學校開會,了解各校困難,並提供解決策略。

措施二,協助校長具備課程領導的能力。推學習共同體將遭遇許多疑問,例如學生程度不好,能用小組討論嗎?學生不想討論?有些學科不適用小組討論?

措施三,校長即課程實踐者。校長親自下場授課,才知道教學歷程當中的困難,以及需要解決的工具。

由於第一年試辦成效良好,第二年預計擴增為50所,希望新北市真正成為學習共同體實驗的先導基地。

主持人:

潘慶輝

現職:新北市永和區秀朗國民小學校長
新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國小組團長、課程督學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兼任講師

主講人:

林文生

現職:新北市秀山國小校長
私立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新北市生活課程輔導團召集人

學習共同體的精神與內涵


壹、改變的關鍵時刻

有一所國中的教務主任來找我,希望我到他們學校做一場學習共同體的演講,最好能親自示範一次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我問他為什麼想推學習共同體?她說在他們學校有些九年級課,已經有九成的學生趴在桌上睡覺。我到過美國及歐洲,看了二十幾所中學或高中,看不到學生在睡覺。為什麼台灣的國中或高中生會趴在桌上睡覺?這個現象在日本也發生過,佐藤學教授稱之為「學生從教室中逃走」。這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我們教育的結果。我們使用一成不變的方法,來面對變異急速的年輕人。如果可以讓他們選擇,可能全部的學生都會從教室逃走。

貳、台灣的學校有機會成為世界最大的歷史博物館

佐藤學在《教師的挑戰》一書當中,提到「那種以黑板和講台為中心、眾多兒童整齊劃一地排坐的課堂,以學科為中心、讓兒童習得教師所傳遞的知識、技能,然後借助考試來加以評量的教學方式,在公元2000年之後,已經進入歷史博物館。可是台灣到處都是這種教室,從小學到高中,再不改變,我們很有機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歷史博物館。

參、學習共同的三個哲學主張

佐藤學認為要成為學習共同體,必須具備三項哲學思維:公共性、民主性、卓越性。
一、公共性 公共性是指教室是一個公共的場所,教師(包括校長與主任)每年至少要對外辦一場教學觀摩。佐藤學認為,再專業的老師,如果一年當中,都沒有辦一場對外的教學觀摩,他的教學專業只是私人的自我認定,並未受到公共的討論與分享,並不能稱為真正的專業。
二、民主性 民主性是指教師必須要尊重學生,將班級的權力與學生一起分享﹔因此課堂教學的焦點必須從教師的「教」,轉化到學生的「學」。教師最主要的角色,就是營造一個互動的氣氛,並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帶動學習的氣氛。最好的學習是由學生發動的,並且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相互構成。學習共同體的教室風景:「學生經常在討論」。
三、卓越性 以往我們在談教育的平等,經常將焦點放在受教權益的均等,並未注意到受教者學習品質的均等。佐藤學認為課程的設計應該以弱勢學生為核心,從低成就的學生出發去發想學習是怎麼發生的?也就是學習應該從弱勢的學生發動;也就是不會的學生,應該成為主動提問者,讓自己的概念達到一種理解的狀態。

肆、有效學習

佐藤學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應該在三個向度同時發生:學生與夥伴相與、學生與知識相遇以及學生與自我的舊經驗相遇。
一、學生與夥伴相遇 學習共同體要從「獨白式」的學習邁向團隊式的學習(team learning),也就是學習必須從兩兩的對話開始,慢慢轉向四人一組的小組對話。在我們的實驗中,兩兩對話可以產生學習的安定感,為什麼?因為當一個學生在發表的時候,有一個人專心在聽,會創造對話與傾聽的交互作用,這時講話的人會感覺很被尊重,對話的聲音也會很小聲。遇到比較難的問題,就可以讓四人合作討論,再讓討論的結果一起發表。
二、學生與知識相遇 知識的來源最好不要由教師直接傳授,而是來自問題的挑戰。所以教師必須設計適合的問題,讓學習者不斷地挑戰問題,不斷地提升自己學習的能力。什麼是好問題?佐藤學認位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可以學會的問題。因為這樣的難度,比較能夠激發學生討論與互動的動力。
三、學生與自我的舊經驗相遇 最好的學習是建立在精熟的舊經驗之上,也就是學習的最佳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什麼是最佳發展區?俄語的proximal是齒輪與齒輪相接的地方,也就是學習的舊經驗與新經驗串連的地方。例如學生具備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就可以應用這個概念,發展學生通分的概念。具備通分的概念,就可以發展分數除法的概念。這些新概念與舊概念搭接的地方,就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發展區。

伍、教師的角色

在學習共同體的教室,教師需要扮演三種角色:傾聽、串聯、回歸。
一、傾聽 佐藤學說只要教師願意靜下來聽,教室就會安靜許多。現在學校最大的噪音來源,是教師使用麥克風上課講話的聲音。當學生發表的時候,教師最好站在學生的側邊,給予學生心靈上的支持,並解決學生發表上的困難。教師傾聽的目的,除了在心靈上給予學生最大的支持,另外也在為下一個串連活動做準備。教師必須判斷,學生現在的發言是受到前一個同學發言的啟發?或者是可本內容的影響?還是出自於學習的舊經驗?不同的思想的源頭,就會有不同的串連方式。
二、串聯 串聯是教師主要的工作,包括時間與空間的串聯、教材與教材的串聯、師生互動的串聯、同儕互動的串聯、學生經驗與社會經驗的串聯、不同學科之間的串聯……。 串聯的工作越緊密,學習的效果越有績效。
三、回歸 回歸的使用時機是當學生的對話對於課文的語意發生誤解的時候,就需要回歸的本文的內容,重新確定文章原始的意義。例如有一次我在國中七年上劉俠的《生之歌》,其中提到「渾圓美麗」這個詞,文章原本是用這個詞來形容珍珠的外表。但是許多小組的學生,卻用來形容人。戲稱長相肥胖的同學,長相十分渾圓美麗。這時候就要「回歸」文本的內容,讓同學思考一下,渾圓美麗在課文當中,是用來形容什麼東西?如果用來形容人洽不洽當?為什麼?概念澄清之後,再讓學生進行造句的工作。

陸、為什麼是ㄇ字型

根據筑波大學礒田正美教授的研究,ㄇ字型的教室,在1934就在日本的教室出現過。這是許多老師嘗試運用教室的空間,將教室排成不同狀態,最後發現ㄇ字型的教室,最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佐藤學從知覺現象學者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理論更強化ㄇ字型的教室對學習的幫助。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提到三個概念: 一、知覺優先性(priority of perception) 梅洛-龐蒂發現,幼小的孩子,他們的目光自動會尋找同年齡(或接近)的孩子。佐藤學的研究也發現,學生喜歡看到學生。這就是梅洛-龐蒂所提到的知覺優先性。傳統排排坐的教室,學生被迫要看著老師,但是到了青少年時期之後,學生尋求獨立性,他們最討厭看到的人就是老師。所以傳統的教室空間擺設,是違反人性的教學方法。

二、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 互為主體性跟前面所提到的民主性的概念相關,在民主的教室當中,老師與學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學生的主體和老師的主體構成相互主體性的關係;學生與學生的關係也構成相互主體性的關係。這種相互主體性的教室,老師不需要主導一切,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是學習的發動者。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也是平等的關係,不是會的教不會的,而是不會的主動請教會的。

三、共社群性(syncretic sociality) 梅洛-龐蒂發現孩子喜歡跟孩子在一起,佐藤學進一步發現,孩子喜歡幫助孩子,這種現象梅洛-龐蒂稱之為共社群性。 傳統的教室,每一個孩子一張桌子、一張椅子,如果桌子是兩人一組的座位,中間一定用書包隔起來。這種空間是違反孩子的天性,創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與競爭關係。學習共同體的教室,強調孩子與孩子的互動,並且在互動當中,形成學習的夥伴關係。

柒、結語:從創造校園的寧靜度開始

許多校長在問,到底從哪裡著手實施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答案就從創造校園的寧靜度開始。廣播次數減少一點、麥克風數量減少一點、鐘聲調小聲一點。只要校園寧靜了,教師願意關掉麥克風,聽聽孩子說話,學習共同體的種子就已經在校園當中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