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論壇/草地自學經驗談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草地自學經驗談:在家教育的痛苦與喜悅

議程大綱

邊陲,指的不僅是地域上的偏遠不利,其民風、社經地位、社會資源等比之大都會皆難望其項背,城鄉亦由此拉開差距。雪山隧道開通雖為蘭陽平原引進觀光熱潮與商機,但並未為有心學習的人帶來質量上相對的衝擊。


相較於自學人口眾多、學習資源豐富、及大眾交通便捷的都會區,在東部實施在家教育顯得格外辛苦。在資源/支援具不足的情形下,父母執行在家教育的堅持與毅力倍受挑戰,同時考驗孩子們在學習面上能否發揮自主能力與決心。


東部的自學家長和學生透過本次論壇,來和大家分享「如何在資源與支援貧乏的邊陲地帶實施在家自主教育,還要教育出才華出眾的孩子。」與談內容有:


父母談
  • 為什麼要自學:過程中的挫折與喜悅
  • 資源與支援
  1. 如何突破地域上的弱勢,獲得資源與支援
  2. 如何把握機緣與善用資源
  • 孩子想成為職業運動員的家庭談,為扭轉外界對「運動員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我做了什麼,怎麼做?
子女談
  • 我在家教育的生活與學習
  • 我在學習上遭遇的挫折與喜悅
夢 想
  • 父母對子女(含對自己)的期望
  • 孩子談夢想與起飛
  1. 目標/方向
  2. 堅持/堅忍
交 流
  • 與會來賓經驗分享交流


三個家庭,九個孩子,自學年齡加起來逾半世紀。參與,是為在荒山野地的自學家庭提供一個說出痛苦與喜悅的機會;給積極又有想法的孩子一個看見世界的窗口,也讓世界看見他們。


牧羊少年奇幻旅程中的精采對話:「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正足以說明我們如何在環境不利的情況下奮勵向前。


與談家庭簡介

環山部落復臨實驗學校
  • 校長:羅以撒先生
  • 教師:花、草、樹木、高山、溪流、櫻花鉤吻鮭、昆蟲…
  • 學生:羅雅宣、羅以琳、張杏汝
  • 學校佔地:以環山部落為中心,東至南湖溪,西至志佳陽山、南至福壽山農場、北至雪山山脈…。


環山復臨實驗學校的成員喜歡一起探索,一起學習與分享,陪伴與愛的互動是支撐這間復臨學校的最佳原動力。建立良好的品格與學習部落文化生活智慧、在教會中學習服務與關懷並提升心靈信仰的價值觀,在這間學校充滿學習的機會,在探索人文自然及山林中看見了生命美好,擺脫了課業重複性的學習及填鴨式的教育,這裡可以充分展現自我學習的方向及成就感,為豐富學習的課程,除參加宜蘭共學課程,我們還有自然、實驗、繪畫、音樂…。每週往返約5個小時的車程,格外的辛苦,有時遇到山崩落石、或是在路中車輛狀況百出,使我們感受到在偏鄉資源的缺乏,更珍惜學習的機會。


雅宣—國中二年級 一個愛作夢的泰雅女孩,對文字的敏銳,表現在她的部落格裡(雅宣的祕密花園),徜徉在朱自清、徐志摩文學色彩裡,國學的研究,新詩的創作,是她每天的主要課程,在深山裡,雖沒有老師與她一同研究與討論,但期盼這大自然偉大的老師,能啟發她敏銳的觀察力與想像力。


以琳—國小六年級 喜歡多變化與挑戰的學習模式,動手玩創意是她生活的調和劑,肢體表演是她的強項,數理是她最喜歡的科目,因不喜歡一成不變的課程, 確實帶給我們許多挑戰,自訂課程與自我時間管理,較能滿足她的需要。


人就像是種子一樣,地球上有各種氣候及土地,但每一塊土地並不一定適合每一種植物生長,若能找到一塊適合該種子生長的土地及氣候,那顆種子便能生長茁壯。而生命的最高境界,即是選對舞台,走出自己的路,然後盡情地發揮獨特的才華與能力。


宜蘭陳家自學簡介
  • 父親:陳伯杰 母親:周曉蕾
  • 自學資歷:94學年度~101學年度
  • 自學成員:陳慧瑄、陳慧潔、陳慧馨和陳慧君。
  • 體驗式教學:強調建立執行力與活出信仰


實施在家教育的理由及教育方式:

  • 理由
  1. 因應父母親未來海外工作宣教士型態及學生個人志向,需要加強以英語為主軸的學習.
  2. 充分掌握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的需求。
  3. 凝聚全家人的情感與生活共識,進而化解社會負面衝擊所帶來的可能危機。
  4. 學習多媒體藝術創作。
  5. 貫徹全人教育及十大能力的主導性及完整性。
  6. 培育健全生命、良好品格、民主法治的專業人才。
  7. 實踐信仰中崇高的憐憫與正向生命價值。


  • 教育方式
  1. 統整教學
  2. 協同教學
  3. 實物教學
  4. 情境教學
  5. 田野研究
  6. 團體活動
  7. 演練創作
  8. 科技運用
  9. 朗讀背誦
  10. 生活實踐


宜蘭三寶王家
  • 父親:王音鳴 母親:蔣玉華
  • 自學成員:王皓慈、王皓德、王皓愛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以下簡稱自學)是以小搏大的教育企圖。一個個沒有政府合理提供教育資源的個體戶想去點亮教育大業中自己家裡的小蠟燭。所以常有人認為自學家庭經濟條件一定很好,事實並不全然。和台灣大多數家庭一樣,我們就是很平凡、很普通的家庭,家庭經濟條件不高,有三個孩子,過著簡單、簡樸的生活,然而常有恩典和貴人豐富我們的思想、精神、眼界與生活。


民國91年我們開始在家自學。這11個年頭我們從緊張摸索,到學習如何學習,到共同學習的進化式歷程。自學的動機也慢慢改變。一開始是為了「避凶」:躲避體制所可能帶給孩子的傷害或壓抑,希望給孩子更適切的成長空間和時間。第二階段是「趨吉」,先生指出自學應該是為更好的理想前進,就是為我們設定的目標而努力。現在是「尋夢和逐夢」的階段上;一家五口,各自建構各自的夢想,往前行。


在家自學的效果像放大鏡一樣。家中的特點優勢,因為我們自學而放大。家中問題缺失,也會一併放大。以至狀況還不太糟時,就很礙眼,讓父母不得不去注意和想辦法面對處理。自學中最大的困難可分內外二部分來談。對內而言是父母自己的改變和提升。正是因為我是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盡己所能的蛻變成長,相信這是許多老師做不到的地方。我是最大受益者,相信為孩子的未來也開拓了更大的沃土。相對的,對外而言,最大的困難和痛苦是身為台灣圁仔卻未喝過台灣的奶水(教育經費),情何以堪;孩子的學習也常窒礙難行,只好退而求其次地提供。尤其對住在宜蘭的平凡自學家庭缺乏師資、物資和支援的情形更是明顯,我們在很大很大的受限中仍不斷試圖滋養孩子的身心靈的需求。


最後我只能說:不論我做的多或少,做的錯或好,有限的我已將自己全部擺上了。為此和孩子同行之路心懷感恩,也祈禱着上天恩待含淚播種者,期盼有一天,能得以含笑收割。我們的歷程天天一步一腳印地進行著。我們的故事在期待和迷惘中繼續寫上去……做自學,是困難,也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