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論壇/教育翻轉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於 2020年11月12日 (四) 09:24 由 丁志仁討論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前言== 12年國教實施後,已經改變教室內的教學風貌,新北市校園的寧靜革命正在進行中,從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走向教育…")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前言

12年國教實施後,已經改變教室內的教學風貌,新北市校園的寧靜革命正在進行中,從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走向教育翻轉。

發表人:榮明杰

新北市汐止國中 校長

一所國中嘗試全面推動學習共同體

一、校長應先建立合時代的教育理念,而後擬妥長期經營策略

(一) 建立合時代的教育理念

1.迎接世界教育變革,增加學生教育資產:

  • 經過這幾年自法、德、英、荷、中、日、星等國完成教育參訪者,帶來的訊息皆指向世界各國的教育變革,正以驚人的速度在追求人才有效培育的新方案中。
  • 通常學生在國中三年的教育中,必須學會擷取資訊能力、解讀資訊能力、思考與判斷資訊真偽的能力、表達個人觀點以參與現代社會複雜運作的能力,學校必須不斷提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可能性的場域,藉由師資專業能力的再提升、多元學習設備與設施的再充實、展現學習成果的活動舞台的不斷建構,使學生具備可維持一生之久的學習續航力。

2.樂見教師能打開教室大門,共同關注學生學習態度的養成:

  • 實行多年的教室外巡堂,逐漸被一群長期關心該班的教師實際進入教室觀課所取代,學生學習態度的改變不能僅靠一位教師獨力完成,當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態度需要改變時,就可能由消極的對抗變為積極的參與,這是教師打開教室大門後,始料未及的新收穫。
  • 分組合作學習固然可以激發團隊合作精神,但是學習弱勢學生仍然可以選擇逃避,如今只要同組同學給予必要的協助之後,弱勢學生將可由幕後走向台前,尚且每次的發言不再影響同組同學的得分,每次的發言均僅代表個人學習的基本人權,學校終於成為民主主義的真正實踐場所。
  • 學習固然是學生的事,教師不再滿足於單向的師徒傳授,學生兩兩互學、四人一組互學,教師同領域、同班級、同年級、同校、跨校地互學、備課,家長也以身作則地體驗真實互學的上課新經驗,這種親師生共同追求卓越的學習風潮,將扭轉學生課堂昏睡的惡習。

3.教育目標在培育有用人才;學校願景在尊重與共好:

  • 關心2030年的人類社會發展前景者,常將自動化機器人可取代60%人類工作機會,提醒學校培育人才的方向,不能再朝向勞力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傳統方向努力,而應將創新設計、電子商務等需要具備思考力、組織力、表達力、執行力者,列為優先培育人才的教育目標。
  • 本校這幾年的學校願景均經全體教職員工票選微調,103學年度的學校願景已微調為「尊重與共好」,行政尊重教師的專業,教師尊重行政的規畫,學生尊重教師的創新作為,教師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師尊重家長的建言,家長尊重教師的教導;透過學習共同體的實施歷程,共創親師生共好的校園文化。
(二)擬妥長期經營策略

1.營造溫馨幸福、溝通無礙的各項會議決策模式

  • 主管會報、行政會報、校務會議、課發會、教評會等重要決策會議,均邀請教師會理事長或其代表、總級導師或其代表首先發言,待各處室針對兩代表發言內容所做的具體答覆後,始進行各處室或各議題的報告或研議,如此方能在政策形成之初就廣徵意見,政策形成之時就融入各方意見,政策形成後在執行時均能隨時查驗是否遵循各方意見,使校內的各項政策在計畫、執行、考核三步驟中,均能公開、透明、公正、和諧、公平、平衡。
  • 學習共同體的政策推行,即可按照以上程序,行政與教師間雖有不同意見,但透過讀書會與核心小組的建立共識,逐步朝向全面實施的境界邁進,過程雖是艱辛的,成果卻是甜美的,最後學生是最大贏家,學生的氣質、眼神、禮貌、態度均能反映出積極與正向。

2.配合十二年國教的實施,確實做到「適性揚才」

  • 調整師資陣容實為正常化教學的基石,使所有課程均按表實施,作為升學考試依據的教育會考固然重要,但其他領域也一樣重要、互不借課,當學生得以均衡發展時,所選讀就學的學校就成為每一學生的第一志願,以期符應其性向、興趣、能力、特質。
  • 四處室在辦理相關活動時,均能兼顧教育議題的融入,且參酌導師與專任教師意見,務求活動能引起學生興趣、積極參與、激發潛能、提升思維能力。

二、校長應開創多元辦學績效

(一)落實理念有效實踐

1.創新實施學習共同體,由點而線而面

  • 本校近三年由申辦學習共同體的先導學校進階至基地學校,基地班由1個班增至8個班,參與教師由少數增至過半數,學生由手足無措至自然沉穩,家長由漠不關心至熱烈研討,鄰近友校教師亦由共享至互相觀摩,使抽象的學習共同體哲學觀,落實在教室現場中。
  • 由於教師對於學習共同的3W充滿好奇,本校不斷藉由備課日、平日研習機會,引進名噪一時的第一把講師、專家、學者、作者等,蒞校深入淺出地演講,建立教師正確的共識,並透過實際真實的課堂教學,逐漸建立校本課程的堅實基礎。

2.穩健踏實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 任何創新有效的教育改革,均將招致30%教師反對、30%教師贊成、40%教師觀望,因此,本校積極爭取行政人員的認同與合作,吸引部分導師與專任教師的嘗試與配合,終能避免學校形成分裂的局面,使學習共同體緩步趨堅地沉穩向前行。
  • 校長要完全信任每一教師的專業與熱忱,任何場合的公開發言均須強調「教師正在努力改善教室學習風氣中」,使學校維持互相信賴的氛圍。
(二)形塑校園氛圍

1.向全國公開全校各班教學與課程

  • 自103年起,陸續接受國教育研究院139期候用校長班、新竹市候用主任班等的參訪,使基地班的數量逐漸增加,各班皆以能成為基地班為榮,教師亦潛心研究備課、觀課、議課的步驟、流程、執行技巧,各班皆依班級特性布置教室桌椅成不同分組配置方式。
  • 103年3月7日對新北市公開本校各班教學與課程,103年12月26日對全國公開本校各班教學與課程,動員家長、志工、行政、教師、學生,全校30班中採取學習共同體的班級數由11班增至18班,校內外人士均能體會學習共同體的實踐精髓,校內人員亦引以為榮,行政充分發揮相互支援的團隊合作精神。

2.順利通過新北市第一屆的校務評鑑與校長評鑑,顯見校園和諧氛圍

  • 102年通過新北市首創「線上問卷填答」的校務評鑑,11項指標中有些竟以接近4分滿分的3.75分左右,反映出學生、家長、教師的滿意程度。
  • 同年亦通過新北市首創的校長評鑑,獲教育局頒證肯定。
(三)持續發展學校特色

1.掌握學校親師生和諧共生的改革契機,開創教室現場新風貌

  • 本校新校舍的整建工作,於99學年度完成,當現任校長於100學年度接任時,即已發現行政與教師不但未曾對立,反而歷經多年來的和諧共生,呈現互相合作的校園文化,故在歷經一年的互信基礎建立之後,打鐵趁熱地參與教育局積極推動的學習共同體計畫,嘗試引進台灣首見的教室「學教翻轉」新哲學、新精神、新價值、新作法,幸獲全體教師的歡迎與認同。
  • 由各領域召集人與行政代表及教師會代表等,組成讀書會,每周共用一節課的時間共讀一本書,再由校長與四處室主任率先輪流提供一個班級的公開觀課機會,促進讀書會成員共同備課、觀課、議課,扭轉基地班教室現場新風貌。

2.傳承校園互信互重的傳統文化,尊重教師專業得以充分發揮教師潛能

  • 當全校教室桌椅調整成ㄇ字形時,由於各班班級成員的特性不同,各班導師與任課教師均依現況作創意的規畫,真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有千秋、目不暇給,只要符合學生三至四人一組的原則,各種學習共同體的座位方式,均有其創意,行政均以激賞的眼光看待課程的進行,教師專業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師潛能受到適度的激發。
  • 各領域教學研究會成為備課與議課的型態,不同領域教師亦可提供學生觀點的學習者意見,提供觀課的教師得以適度修正原本的課程設計,議課時不再對原授課教師品頭論足、指正一番,反而共同深入探討學生是否進入思考、理解、探究、演繹的學習歷程,養成教師開始重視學生學習態度的養成。

3.行銷學校優勢特色,強化社區對學校的信賴關係

  • 全體教師倘能打開教室大門,提供各類參訪團體的檢視與互學,無形中提升社區對本校教師專業能力的肯定,社區人士口中對本校評價將逐漸提升中。
  • 本校家長會每月蒞校參與家長讀書會,研讀學習共同體專書,不但了解為何要實施學習共同體?什麼是學習共同體?如何實施學習共同體?更提出為何不強制規定每一班每一節課都實施學習共同體?學校僅回應等待時機成熟時,教師不是不願意,而是正在研發教材教法中,請給予所有教師支持與鼓勵。

綜上所述,本校對學習共同體充滿自信,它對於當代學子一定能產生改變一生的影響,只要親師生共同合作,持之以恆地做下去,本校學生必能迎接下一世代的種種挑戰,成為國家有用又好用的棟樑之才!

發表人:林素琴

新北市竹圍國小 校長

翻轉教育,看見希望

做事,最重要的是要清楚所為何來?尤其是做這件事背後的真正意義及價值。教育是國家的希望工程,所有作為更應如是思考才是。

近來,臺灣教育圈掀起一股改革浪潮,舉凡學思達、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翻轉教育等,走得沸沸揚揚、震天價響,無非是希望為混亂的教育現況重新找尋定位與價值。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翻轉教育一直以來都在教育領域中被廣泛運用,只要是為讓教育更好而為的改變舉措,都可以定義它是翻轉教育的一環,只是沒有正式引用「翻轉教育」一詞罷了。到底現在的教育為什麼要翻轉?要翻轉什麼?如何翻轉?分述如后。

(壹)為什麼要翻轉?

綜觀世界教育重大趨勢與改革思潮,Young, M.(1999):「決定二十一世紀教育品質的,不是教學,而是學習。」傳統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師教得口沫橫飛,但學生到底學習多少,是值得探究的課題。到底老師的教學進度重要?還是學生的學習進度重要?挑戰我們的思維模式。2013年獲得TED Prize Winner的英國新堡大學教授Sugata Mitra最觸動人心的演說「建立一所雲端的學校」,明白揭示了科技對未來世代、以及對當代學校體制的衝擊。孩子面對多變又不可知的未來,到底需要哪些能力,現階段教育實在很難一一掌握。教會孩子面對未來世界的應變能力,便成為教育的核心工程。從這些生命課題的大哉問,看見教育翻轉的需要性與急迫性。

(貳)要翻轉什麼?

教育是教人成人,生命感動生命的歷程。教育要翻轉什麼?筆者以為不外乎這些歷程中所涉及的政策、制度、法令、人事、環境設備、課程教學…等。然而,不管如何改變、如何翻轉,真正核心的問題在於「思維」。以目前臺灣各地如火如荼推動的學習共同體來說,強調共有的學習及伸展跳躍的學習兩種課題組織的協同學習。課堂改革追求的兩大目標為構築人人皆可安心學習的人際關係及環境,以及組織能使每位學生從頭至尾熱衷於探究學習的課堂。也就是說在教室的每一瞬間,都沒有學生落單,在學校內沒有任何教師落單。這樣的理想風景最挑戰的是「人的思維」,因為每個人價值思維的不同,要能有共識的往前邁進,確實需要深度的理念溝通,或是讓教師親身看到或體驗到改變的事實。否則,許多的擔心、害怕都將阻礙教師往前跨步,這也就是「思維」不轉,教育的翻轉是不可能的。

(参)如何翻轉?

以新北市學習共同體推展為例,新北市於2011年10月參考日本濱之鄉等小學推行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並經市級課程諮詢小組審慎評估,藉由校長讀書會、先導學校實施計畫、先導學校工作坊、專任輔導員工作坊及初階研習等活動,循序漸進的推動,並以「先導學校」的概念,號召市內有理想、有熱情、願意為學習而改變的校長與教師,組成專業學習社群,結合外部資源,建立有效的實踐典範,跨越學習的疆界,開放教室與課堂,轉化教學現場的教學型態。

筆者當時服務於新北市淡水區忠山國小,那是一所座落在幽靜山林中兼具自然風光與人文涵養的雅緻小學。校園氣氛和諧,親師生交流密切,對於推動學習共同體已具備良好的基石。然而,深具挑戰的是學生學力落差大,家長忙於生計,較難兼顧學生學習,教師上課方式多以傳統講述為主,對於尊重學生之學習理念,亦有進步空間。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更需要以有系統、有策略的哲學思維導入,以提供學生階段發展的適當挑戰,翻轉學校課堂風景,提升學生學習成就,同時成就教師專業成長。

一、忠山國小的實踐經驗

忠山國小是6班的小校,班級學生人數10人上下,2012年正式導入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強調學習的主體性,建構班級學生的學習圈。我們採循序漸進方式,逐步朝目標前進。

(一)從認識開始

為了讓教師沒有懼怕、沒有疑慮、安心放心,我們從認識什麼是學習共同體開始,校長、主任參加學習共同體工作坊、進行專書研讀、聘請教授指導(歐用生教授)、參與大師有約—與佐藤學教授對談、申請新北市101學年度學習共同體先導學校。

(二)改變學校會議型態

學校行政會議,改以讀書分享為主的方式進行,每週一早晨時間,由同仁輪流領讀有關學習共同體的相關論著,並利用校本進修時間深度討論。建構教師的學習圈、同僚性。

(三)導入家長參與學習共同體

打開教室大門,公開課程讓同儕、家長共同參與學習。為了減輕老師的壓力,校長利用家長日作專題報告,向所有家長說明學習共同體的價值、理念以及基本入班觀課的素養,敘寫給家長的一封信說明並邀約家長一起讀書、備課、觀課、議課。

(四)「教」與「學」的調整

透過教室座位的重新安排,教學方式捨棄傳統目標達成的評價方式,改以授業研究來累積學生學習經驗,提升學習成效。教師授課過程中透過兩兩配對或四人一組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互相討論、思考、分享,此其中教師主要扮演傾聽、串連、反芻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知識的媒介,同時也是學習者。為了構築教師團隊間的學習圈,共同備課、打開教室大門讓同儕進入教室觀課學習以及觀課後的議課是關鍵。2013年除了打開教室,開放課堂教學讓同儕觀課學習外,同時邀請家長走入教室,和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

(五)集體備課、觀課、議課

運用傳統國語課教學錄影帶,練習觀課紀錄,調整觀課重心於學生學習。議課時,不評價他人發言,聚焦自己學習成長部份。有趣的發現:初始,觀課的焦點,難免還是追隨著老師。另外也發現,影帶中老師的教學即使非常純熟流暢,但從「學生學習」視角切入觀課,還是有許多孩子的學習未被關注到。

(六)校長公開授課

校長以身作則,開放課堂讓大家一起觀課學習。透過實際操作,獲取實踐經驗。

二、忠山國小的實踐反思

第一代的學習共同體先導學校,憑藉熱情努力朝著學習的理想圖像前行,過程中其實方法是不明確的,雖然佐藤學教授的相關著作不少,卻也很難覓得清晰的路徑。過程中當時,最常被問及的問題是:這樣就是學習共同體嗎?學習共同體上課就是要不斷的討論嗎?這樣的提問OK嗎?我的教學進度怎麼辦?一定要排成ㄇ字型嗎?幾個人一組比較適合?這和分組合作學習有什麼不同?我如何知道學生的學習有跳躍伸展?這些都是大哉問。然而在實踐歷程中發現幾個有趣現象及成長軌跡,分述於下。

(一)肯定教師教育哲學及專業,誘發跨出第一步。

教師因為不清楚、沒做過,跨出第一步時,存在著許多懼怕、未知,很多的問題自然依循先備經驗想像而生。要跨過這些疑慮,肯定教師一直以來的教育哲學及專業,是誘發教師往前超越的最佳良方。唯有被肯定、被相信,行動才有可能。

(二)尊重、肯定學生的學習,從心轉開啟。

從公開觀課中,我們發現當教師真正走入學習共同體的世界,心智模式轉變後,教師的姿態、語言便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老師不再高高在上,語言中充滿肯定與欣賞,無形中形塑了孩子安心的學習氛圍,這些改變老師通常並未覺察,透過同儕共同議課分享才得知。

(三)不怕做錯,形式入手也是學習。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走,學習就是不斷修正的歷程。學習共同體尊重學習的個殊性,也沒有所謂的完美的課堂。學習的歷程重實踐,透過實作,瞭解問題在哪裡,即使初始只能依樣畫葫蘆的形式化,但形式之後便有內化而轉化的可能。因此,不要怕做錯,形式也是學習的歷程。

(四)校長公開授課,重在實踐經驗。

筆者在親自多次授課的經驗中,對於前述的許多問題,自然清楚其脈絡,面對教師的疑惑,便能提供實踐經驗以共同學習,這是個人認為最大的價值所在。校長公開授課,同時也提供課堂讓教師一起學習,也是誘導團隊參與的另一途徑。

三、竹圍國小的實踐經驗

相較於忠山國小,同屬淡水區的竹圍國小學生的學習背景卻有極大的不同。鄰近臺北市的竹圍國小,家長社經背景不錯,教師教學規矩扎實,學生學習成就表現佳。所要挑戰的是:孩子協同學習機制的構築,孩子學習樂趣的引發,如何推倒教室的高牆,增加教師彼此互動學習的機會。文化的改變非一蹴可及,有著優良傳統教學的底蘊,要改變需要有更大的契機或緣由,才能說服教師去做改變。

(1)不是唯一,而是之一。

利用各種機會,以營造孩子有效課堂學習環境為題,不強調學習共同體一詞,但導入學習共同體理念,以「之一」的概念出發,提供老師多元教學選擇,並主動提供有需求的教師各項協助。

(2)提供觀課學習機會,教師自主參與學習。

聘請校內有經驗且願意分享的教師(包含校長),公開課堂分享學習。只要教師願意提供課堂,協同教師就進入教室一起教學,一起分享、討論與學習。不論參與教師的多寡,聚焦願意的種子教師產生醱酵作用。

(3)鴨子划水,好像什麼也沒做。

打開教室,讓教師習慣於孩子的學習被看見,讓教師相信我們只看學生的學習,是第一年的重點工作。這其實不容易,尤其是大學校,要讓每一個老師都認同,願意跟進一起走,確實耗時又費力。因此,力道全然放於核心團隊,但對於其他教師,持續關注,持續提供各種機會讓其參與了解。

(4)參加策略聯盟,增加學習互動機會。

參與淡水區學習共同體策略聯盟,藉由各校實踐經驗的分享交流,提供教師更多的學習機會。透過不同的課堂風景,瞭解學習的多元樣貌,體現更多「之一」的實然面。

(5)以學習共同體為核心的教師成長機制

設計各項教師成長活動圍繞學習共同體的核心價值,聘請講師也以此專長之講師為優先,讓教師在專業成長的同時,導入學習共同體的理念。

四、竹圍國小的實踐反思

學習共同體的終極目標在於沒有一個人的學習被落下,保障每一個人都在思考學習。課堂中教師的指導重點在學生的學習表情,而非學習單的內容,教師要能敏察學生的學習表情,適時提供協助,才能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在竹圍國小的實踐經驗中,由於學習環境條件的差異,以及個人實踐歷程的不同,推動的策略便有所調整與轉化。

(1)協同學習不是目的,思考學習才是關鍵。

教師是孩子學習思考的支持者,協同學習是思考學習的媒介,透過協同引發孩子思考學習才是關鍵。如果孩子可以獨立思考學習,就不一定要藉助協同的機制。

(2)桌間指導重在孩子的學習表情,而非學習單的內容。

在觀課中我們發現,需要協助的孩子眼神會透露出求救的信號,這種信號只有專業有經驗的教師能夠一眼察覺,適時提供協助或必要的策略,讓孩子不會身陷孤絕的境地。而學習單的內容卻不一定呈現真實的學習樣態,有時學習單的空白,只是單純的沒有寫,但不代表不會寫。

(3)營造相互關照的教室,讓學習不斷發生。

教師最大的幸福,在於看到孩子不斷持續的學習,要讓孩子學習不斷發生,營造教室協同學習的關係,讓孩子養成彼此關照的氛圍,如此,無法學習的孩子自然被同伴帶上來。

(4)具有難度挑戰的教材內容,創造深度思考對話的機制。

教材太簡單,孩子無須思考便知答案,當然就不必討論了。教師計畫學生學習脈絡時,應避免重複教導學生已經會的或過於簡單的教材內容,以創造孩子深層思考和對話的機會,才能確保孩子有學習。

(5)去除形式框架,著重實質內涵。

學習共同體的教室,桌椅的排放一定是ㄇ字型嗎?討論到底幾個人一組比較適合?共同備課有一定的形式嗎?怎樣的上課流程才是學習共同體的課?這些其實都只是形式問題,實質內涵的著重才是學習重點。

(6)教師的姿態,展現無比的學習力量。

在黃金時刻,教師敏察孩子學習的聲音,掌握孩子的瞬間學習點,透過等待,給予機會及肯定。課堂中師與生、生與生看得見彼此,不會因為自己的意見而否定他人的觀點。教師的視線與孩子齊高,展現有形與無形的平等關係。這樣的教師姿態,為孩子的學習創造無限可能。

(7)充分備課,掌握學科本質內涵。

以社會領域為例,社會科的學科本質內涵是現代社會中所有問題的集成,如何跟上時代脈動,引導學生與社會相遇,面對生存的問題,以及許多現實生活中的兩難困境探討等。倘若偏離學科本質,學習無法與真實社會連結,則社會領域裡沒有「社會」的窘境便隨之發生。

(肆)結語~透過翻轉,重新定位教育的價值

教育最大的成功在於讓孩子學會如何學習。透過翻轉教育,老師翻轉傳統思維,少教,讓孩子多學。翻轉傳統的以教輔學,代之以學定教。讓學習真正落在學習的主角身上,重新定位教育的核心價值,透過翻轉教育,看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