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論壇/校園運動傷害防護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運動不受傷,幼苗成棟樑

大豐國小 李春芳校長

一、幼年痛苦經驗

說來很多都不會相信熱於單車運動且環島4次、喜好登山步行的春芳從來就是個非常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學生,談到自己小學、中學及師專時期體育課的經驗,竟然是恐懼多於喜悅,無聊勝過快樂。更不要回想到服役時期,在特種部隊裡動輒以500下為基數的各項仰臥起坐、交互蹲跳、伏地挺身等操練,總是那麼的痛苦與不堪。如果再看看50歲的身體上,帶著痠軟無力的左膝蓋,嚴重椎間板突出,時不時就嚴重背痛到難以坐臥的脊椎,再加上一發作起來就抬不起手臂,甚至痛到想把手臂砍掉的肩胛發炎。

印象最深刻而讓春芳始終不忘到從此不再喜歡跳繩的一堂體育課是在四年級時,那節課老師也沒有事先講要教甚麼課程,也沒有示範如何跳繩。第一次接觸跳繩毫無概念的我,只跳了一下,馬上就覺得背部劇痛,再也跳不起來。但老師根本無法理解別人輕鬆能做到的動作,春芳就是在那裡磨磨蹭蹭的不跳,還因此處罰了。

國小時期的體育課,就以這樣的模式度過了,不是老師隨堂下令要跑步、跳遠、跳繩,就是直接賽跑,打躲避球。比較好的偶爾會由老師帶著或班長發令帶著左擺右扭的簡單熱身,不然就是直接拿了顆球分成兩邊,馬上打起躲避球來。左閃右躲、急跑急停、撲倒摔跤、接球撞手、擊頭,一節課下來好多同學吃蘿蔔干或擦傷手腳往保健室去。

從早期到現在,體育課始終不被視為正規主流的課程,授課的老師也不被認為該具備真正的體育專業,運動前的暖身與伸展、運動傷害的預防似乎也不在老師的授課前認知裡。尤其小學階段的師資是包班制,並沒有像國中以上學校教育般的分科由專長老師授課,雖然國中以上學校常因升學考量而捨棄體育課程。國小的師資從以前的師專畢業全部科目都得教,到現在多元培育吸納普通大學各科系學生修習一年或半年教育學程,參加教師檢定和通過教師甄選,獲得教職後就進入小學現場裡無所不包的擔任起包括體育在內的所有科目教學。

問題是,這些老師真的具備了該教科目的專業?真能以正確的方式來教導學生學習?讓學生真的如沐春風的習得該有的知識與學問?體育課在這種情形下,是健身還是傷身?

二、是體育還是競技

體育在臺灣始終不是主流科目,比賽從來不在於讓選手展現自我,追求更高紀錄,而是被賦予國家興亡的責任,更是臺灣國民寄予高度厚望只能贏不能輸的競技。在國家領導人、教育主管單位、老百姓的心目中,所有參賽者,不管年齡、不管項目,只要參加比賽,目標就是只能贏不能輸。

所以,即使是幼兒足球賽,家長、教練、校方對參賽兒童的第一期望就是贏得冠軍,而不是讓幼兒們充分了解足球比賽的意義與趣味,更不是讓幼兒在這項運動當中得到健康的身體、良好的群體觀念與生活態度、以及適度合宜的自信和建立優質的社交關係。教練超限訓練,威逼利誘,家長高度期許,贏了舉家歡騰、大肆慶祝,輸了一起難過者有之,對孩子破口大罵、恣意批評者有之。似乎,沒拿到第一名,沒能在關鍵時刻掌握住機會進球、疏漏了、失誤了,就是罪大惡極。

上了小學、國中、高中、大學、國手之後,這種態度以及期待有改觀了嗎?當然沒有完全改變!競賽成績超越了一切,沒有成績就代表沒有價值,選手沒有成績不會先檢討教練是否訓練方式不對,而是檢討選手是不是不夠盡力。

雖然不是全部,但經常可以在各級學校校內、校際、區級、市級、國賽各種賽事場邊邊上,看見家長、教練們對表現失常的選手大聲斥責,在場邊向對手叫囂、吹噓。賽場恍如競技場般的不堪。

檢思起來,整個國家對待比賽的心態,就是把孩子、把選手當成競技的工具,卻又以成績來衡量選手存在的價值,加上不管選手年齡、生理發展程度,一概以競賽成績來考核教練,逼得教練一切訓練以成績為導向。盡早逼出選手的極限,越齡訓練。因為成績決定教練的去留,成績決定教練的名聲以及獎金。所以,號稱國球的棒球運動在台灣蓬勃發展,少棒就常拿到「世界冠軍」,看起來成果豐碩。但能夠逐級參賽到最後在體壇上發光發熱者幾希?為了追逐成績,超限且不合理的訓練、不科學地預防並處理運動傷害,早早把選手的生理殘害殆盡,扭曲的成績競逐爭勝手段,則戕害了君子之爭的運動精神與人格發展。

體育不應該直接導向競賽成績的競逐,體育要培養健康而人格健全的人,是完成全人培養教育目標的良方,不應該以產出參加競技奪勝爭名的工具為任務,更不應該背負成人功利目的的重擔。

現今臺灣社會不重視運動休閒,卻又一窩蜂的騎單車環島、半馬、超馬不停的讚各縣市辦理,看似風火熱絡,卻又有大半民眾體重過重,不事運動,視運動為處罰、為勞動者。參加各項挑戰比賽的,又常見猝死案例。臺灣的體育,有著落差極大兩極發展趨勢。

三、教育不應該是廉價與應付的歷程

臺灣的教育雖然標榜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但至今還是以智育掛帥,檢視國民小學校園內,包班制的教學要求,卻又以分科多元培育師資的方式要來滿足教學需求。明顯認為國民小學階段,除了主流智育如國語文、數學、社會與人文、自然科學之外,其他科目如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都不需要專業,只要老師依據課綱要求,拿起教科書、打開書商提供的教學光碟投影在黑板上,就能把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教好。

在教育主管、社會觀念及家長骨子裡,還是認為體育等科目是不入流的科目。這反映在國民小學要成立數理、藝術資優班的條件限制極為嚴格,但在體育專班的設置上卻又異常寬鬆。因為,臺灣社會總認為體育是弱勢族群藉此翻身的管道,是不想讀書的孩子另一個學習的管道。而數理、音樂、美術的專長或培育一定與高家庭社經地位有正相關,因此要以最嚴格的條件來限制。

如果每一項學科知識都是專業,那麼就應該科科等質,人人平等。但臺灣總是想以最廉價的方式來辦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卻又特重高等教育重點名校的栽培。但在不穩固的基礎蓋大樓,終究是結構不穩,空中樓閣。

體育成為一個專門學科,就必須要有專業的師資來完成教學任務,要能夠充分了解學科內容及專要要求之外,還要能掌握學生生理、心理發展階段的特徵、限制與需求,要能夠有正確的運動防護觀念,要能掌握不同年理層生理機能的發展與限制,要能在一節課40分鐘內,正確地依照課程要求與開展,帶領學生正確而充分的熱身,在教學前將教學內容、目標、階段解說並安排清楚,施教過程中能以正確的方式與安排引導學生學習,課程結束前能夠正確地帶領收操、舒緩肌肉的能有幾人?能在課程進行中,正確處理學生偶發傷害事件,讓學生獲得正確照護,減少後遺症、避免終身傷害發生者,能有幾人。

而各級學校校園裡,除了健康中心之外,設有專門運動傷害防護中心,配備專業運動理療人員,或具備正確完備運動傷害防範知能的體育師資者能有幾所?

臺灣,真的是企圖想要以最廉價的方式來辦理教育事業。

四、一些進步

綜合以上所述,臺灣的體育教學、運動傷害預防、處置,真的都很差嗎?

事實上,政府近幾年來努力做到以下事項,值得被肯定。

  1. 部分縣市在45班以上學校裡,增置一名護理師,擴充服務學生傷害照護的能量。
  2. 相關體育專班設置標準逐漸完善,輔以教練研習、甄選、授證,強調對學生生理、心理的了解,逐級依照生理發展給予適當訓練量,以區域競賽逐級增加強度。雖仍以參賽成績考核教練,但在教練養成階段將運動傷害知識列為必修,已能逐漸趨向滿足運動傷害零發生的目標邁進。
  3. 家長對孩子生涯發展以及生活內涵的認知與觀念,已逐漸有所改變。對競賽成績的期待與要求,也慢慢地轉向以健康運動、輕鬆參賽、擴展生活經驗,不再全部都是爭取成績為唯一目標。雖然進展緩慢,但看見了體育正常教學與競賽正常化的曙光。
  4. 政府當局看見了運動傷害預防及正確處置的重要性,因此在一些重點學校試辦,慢慢地推展到全部,雖然進度緩慢,仍然值得期待。

五、建議

  1. 期盼政府改變重高教輕國教的心態,擴大對國小教育的投資,檢討並改進國小師資培育與進用的方式與制度,適時認清教育現場的現實,針對各領域學科教學提供足量、合用的專業師資。
  2. 體育不應該繼續被視為非主流學科,要正視其專業性與發展性,除在源頭進行專長教師的培育,並應打開優秀體育選手、教練在輔導習得教學專長與資格後,進入學校任教的管道,讓體育由專業師資執教。
  3. 現階段短期內,可以就現場執教體育之教師進行在職訓練與研習,規定必須取得一定時數運動醫護研習、進修並經檢核通過知證書,始能進行體育教學。
  4. 就各級學校健康中心護理人員加強運動傷害處置專業知能,在學生因運動致傷時,能及時提供合適的照護,加速復原、減低長期傷害斲傷學生未來以運動為生涯發展的機會。
  5. 長期應配備運動護理專業人員在校園,並提供合乎一定標準的運動傷害防治教學及處置空間,提供必要的設備與人力。

總之,各學科教育皆有其專業要求,而專業絕非廉價,企圖以低廉的成本要辦好國民教育,無異緣木求魚。政府應該正視這些問題,並逐年逐步地改善,以維護臺灣未來棟樑之健康與永續發展。

快樂玩運動 健康久久久

新泰國中 張國振校長

壹、緣起

四年前有幸遴選至新泰國中擔任校長,就任時曾對親師生允諾,對學校現有的童軍、體育及音樂性等特色社團,將會持續大力支持,並引進相關資源,讓這些特色社團更蓬勃發展。其中體育方面,新泰國中為新北市國中少見的七項體育重點學校、基層訓練站暨每年級都設有體育班,這些項目分別為棒球、跆拳道、田徑、網球、游泳、撞球與武術。光是代表隊的選手就將近200名,於是我開始思考,要如何引進相關資源,讓這些體育項目蓬勃發展。當然,重點依舊回到學習的主人-我們的孩子身上。國中時期,不管生理與心理,都是這些孩子的黃金時期,三年稍縱即逝,更不可能重來。如何讓孩子能夠在國中三年,試探出自己的專長,並藉由教練的指導,達到預設的目標,能有效地的學習,又可以兼顧快樂與健康。對一個運動選手來說,不能只依靠教練,專業的訓練交給教練,生活教育與課業輔導應由其他教師協助,而快樂與健康當然是大家追求的,不能只是一個概念,如何落實於選手身上,更是一門重要的課題。於是,「運動傷害防護」的概念漸漸在心中成形。

貳、發展

從零開始最難,但是總要踏出第一步。經瞭解目前國內有設立運動傷害防護室及防護員的學校真的不多,教育部已開始試辦,在每個縣市找幾所適合的高中設立運動傷害防護站,並設置防護員。曾詢問教育部,國中是否可以申請,得到的答案是目前只有高中試辦,國中可能要向縣市政府教育局申請。於是我與體育組長開始至國內大專院校與高中觀摩與學習,蒐集運動傷害防護相關資料,也發現到原來不要說是國中小,其實甚或是大專院校,大家對於運動傷害防護的正確概念,應該說是運動科學的概念,是有落差的。難怪經常聽到某些運動選手舊疾復發或為受傷所苦,嚴重者運動生涯就此結束。再看看目前國內的各中小學的運動基層選手,在績效取向的偏差觀念下,往往採取土法煉鋼的方式,拼命的練習,就為了奪金牌、破紀錄,鮮少有人以運動科學的角度去關心到這些基層運動選手,甚至整個運動生涯的規畫與延續。

很幸運地認識了台北市立大學體育室運動傷害防護組曾國維教授,在向他取經的過程中,深深的了解到運動科學的應用,是可以改造或成就一個運動員,影響至大。當然,運動傷害防護的概念更是越來越清楚。從運動傷害的種類開始、運動傷害的管理,乃至學校運動傷害防護工作的主要內容-運動傷害的預防、傷害之辨認與評估、傷害的處理、傷害的復健、運動保健的組織與行政事務、運動員的諮商與教育等;及我們非常重視的運動賽會中,運動傷害防護員可以做的有:提供預防性質的貼紮、包紮、與現場之醫師等醫護人員配合,協助緊急傷害之急救處理與轉診、提供運動傷害評估與治療之建議、提供有關運動傷害預防與處理相關問題之諮詢等等。這些不都是我們現場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

參、成形

透過拜訪曾教授且經過幾次的懇談,終於在心中勾勒出學校現場需要的運動傷害防護室的藍圖。首先,先要找一間平日少用的教室空間,開始進行改造規劃。透過專業人士的建議及規劃,場地、設施的基本需求;考量專業運動訓練與高強度的身體對抗或體能需求,會提高選手發生運動傷害的風險,運動選手在長期高強度競爭壓力的運動訓練中,運動傷害發生的機會與風險大幅提升,運動傷害防護團隊對優秀運動選手的協助就更顯重要。大多數的運動選手僅在重要賽會現場才能接受運動傷害相關服務,對於選手的傷害防護,應該要能在平時訓練就隨時觀察選手身體狀況與各部位肌肉骨骼的傷害,才能減少選手傷勢加劇與擴大,避免斷送選手的運動生涯。運動傷害照護團隊的介入,在不同階段協助選手恢復健康,才能更積極與有效地進行運動傷害防護的任務。

規劃外聘經專業訓練之運動傷害防護專長緊急醫療救護技術員,採駐點方式,提供選手訓練前熱身指導、貼紮防護、訓練中緊急處理、賽後收操輔助、傷後復健及功能性運動強化訓練等工作,並於重要賽會活動以外勤支援的方式隨隊服務,以期提供本校運動選手免於運動傷害的安全運動環境,降低運動傷害頻率,提升訓練成效與競技成績。為確保支援人力品質,本案所需之運動防護人員,乃外聘具運動傷害防護能力之緊急醫療救護技術員,以實際操作為主軸,培養運動員對運動傷害防護技巧能做、敢作。工作內容包括:訓練站練習時間隨隊貼紮實務指導、運動傷害緊急處理、熱身指導、運動疲勞恢復協助、運動功能重建。基層防護站依訓練及教練、選手需求支援每週5天,每天3小時,配合暑假集訓每天可增為4小時。

軟體及硬體的規劃完成,開始向新北市教育局學生事務科專案報告規劃內容與預期效益,預期經由本校基層防護站之試辦,逐步建構運動傷害防護支援網絡之建構,架構本校完整的選手傷害預防及緊急處置體系。防護員場邊的現場照護,除可降低選手運動傷害的發生率,並可加速傷後復健的效益,提升運動表現。經由現場實際操作及緊急處理,提升運動員對運動傷害防護操作的知能和學習成效。建置運動傷害照護支援體系,強化與周邊醫療院所接軌,達成完整的運動醫學專家顧問團隊,有效提升運動傷害的預防、治療與復健的效益,提升訓練成效與競技成績。

肆、展望

我們期待將試辦的結果與效益分享至新北市內各國中小,也提供主管機關對國中小運動傷害防護系統網絡的建立與整合的平台。很幸運的,新北市第一所國中自行規劃完成的運動傷害防護室正式成立與開始運作。也由於本校的試辦成果與效益受到主管機關重視,105年度開始在新北市境內九大分區中小學,已陸續成立10所運動傷害防護室,並採資源共享支援鄰近中小學模式運作。

新北市的孩子從今後更可以快樂地玩運動,健康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