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論壇/社大與國高中職合作可能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民國103年上路的12年國教,經過一番跌跌撞撞之後,應該重新回歸其基本價值,面對孩子多元適性的學習需求,尤其是新課綱已經蓄勢待發之前,各國高中勢必得開始預備各種多元課程、選修、社團或活動,以因應新課綱的實施,然而以目前各國高中的有限性,如果沒有引進更多社會資源,恐怕難以符應孩子的多元適性學習需求。

高級中等教育法第43條第1項特別註明「學校規劃課程並得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意味當時在十二年國教立法時,即已為因應學生的多元適性學習需求,而寫下此一重要條文,然而各國高中如何能尋到其所需之「社會資源」呢?

目前全國社區大學超過八十所,其多元性無庸置疑,除多元課程外,其強調在地與公共的特色,也迥異於其他社教機構,因此,各國高中應可就近與社區大學連結,藉由社區大學的師資、課程與在地網絡,開設符合多元適性學習的各種課程、選修、社團或活動。

事實上,過去十多年來,有許多社區大學有跟高國中學生接觸的豐富經驗,包括與鄰近學校的合作,包括有學生主動選讀社大課程,因此,我們特別邀請有不同經驗的社區大學與學校,分享他們過去精采的經驗,期許因為國高中學校與社區大學合作後,能讓十二年國教更落實發展,讓國高中迸出多元的色彩。

孩子,是全村的事;全村的事,小孩關注

小小社大-跨代共學的教育行動
關注小孩,就是關注人類的未來。
看見「兒童力」,小孩會更有勇氣,
看見改變世界的精神典範。
看見「兒童力」,大人會更加謙虛,
放手讓孩子自由,保有他對世界的選擇權。

孩子的世界是屬於未來的;
而未來的藍圖,卻握在現實的大人手上!
站在現實的大人要牽起孩子的手,
把想像的筆遞給孩子,
讓他接引歷史,參與未來。
和他一起共同攜手面對未知的挑戰。

新莊社大/曾美慧 李堃滄

在面對家庭-學校-社區關係疏離的台灣,關於未來,我們想賦予一種共同生活圈與學習公社的想像。大人和小孩是共生關係,是一起生活的伙伴,讓在社區大學學習的大人與在社區裡成長的小孩相遇,社區大學的成人將提供有別於家庭和學校的另一種、更寬廣多元的成人典範;而小孩本身擁有珍貴等待成長、等待發展的創造特質,可能觸動成人睜開「第三隻眼」,以兒童的眼睛重新回頭審視自己的世界觀。

上述引言說明新莊社大近年來積極倡議「小小社大」教育行動的起心動念,而最初的因緣源自2010年歲末,看見一本台灣另類教育學校的手冊,冊子裡介紹當時台灣另類教育學校的創辦理念,深深為Rudolf Steiner的一段話打動:「當每個人的靈魂映照出社群整體的樣貌,而社群也活出每個靈魂的力量時,健康、有療效的社會就已形成。」

台灣另類教育學校所揭櫫的教育理想,與社區大學的辦學理念殊途同歸,往內關注個人生命的身心靈全人健康發展,橫向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往外關注並試圖與地方、社會,甚至地球、宇宙臻至和諧平衡的動態關係。兩者同樣是在主流教育與主流社會價值下,力圖開闢出「另類」視野,為社會文化發展注入求變創新的動力。於是,自2011年起開始,新莊社大透過實地參訪台灣另類教育學校,如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道禾實驗中學、種籽實驗小學、全人實驗高中;同時邀請另類教育工作者,如烏來種籽學校的黃瑋寧校長、全人實驗中學前校長黃政雄、道禾實驗學校張曉風總監、慈心華德福王智弘老師,前來社大分享其理念學校的實踐過程,藉此辯證思考社區大學未來教育的選擇與創建。新莊社大就是在這樣的脈絡基礎下,投入近三年的教育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而其中的子計畫「小小社大」就此誕生。

「小小社大」教育行動方案嘗試把「教室」拉到真實的生活世界,創造出跨世代、跨領域、跨組織的合作機會,針對日常公共事務共同討論、協商和決定,在跨代共學過程中,讓大人和小孩貼近土地,共同討論、摸索、想像甚至規劃、參與實踐未來的生活世界,從中落實參與式民主的概念;同時,希望小小社大的實踐經驗將來也能反饋於體制內學校,為12年國教盡一份社區教育之力。以下是新莊社區大學「未來家園想像」--小小社大篇的工作歷程:

◎2012年5月~12月,獲顧氏文教基金會(勤益紡織公司)贊助,與新莊在地的「貓頭鷹圖書館」(推廣親子閱讀的組織),在裕民國小、新泰國小、昌隆國小、丹鳳國小四所國小舉辦「帶我們的孩子走讀家鄉」計劃;因緣際會又與榮富國小合作五、六年級63堂課及活化課程,開啟了新莊社大「小小社大教育行動」的先行計畫。

◎2012年8月~2013年6月,整合11個社團&班級合作,為期一年每周二、周五4門課,榮富國小活化課程:接連著2013年9月~2015年6月,重新與6個社團&班級合作,為期兩年的中港國小教育實驗方案。

◎2013年度起,每一學期擇一所小學舉辦「小小公民培力計畫」。整合新莊社大、兒童文化研究社、樂生青年聯盟、貓頭鷹圖書館、溼地服務隊、新莊故事遊藝隊等6個組織團體,共同合作小小公民巡迴書展和小小公民生活營。

為求深化小小公民生活營的活動目的,由貓頭鷹圖書館主導「小小公民學會愛」巡迴書展及兒童權利公約海報展等導讀活動;「小小公民生活營」則嘗試從「兒童權利」的人權觀點引導思考,選擇「社會參與權」做為教案設計目標,並以合作小學地緣特性規劃實際現場走讀活動,把學習融入真實世界,突破學校與生活世界的界線。

  • 2013.05/25 中港國小童心協力.愛咱ㄟ新莊
  • 2013.12/14 光華國小童心協力.發現咱ㄟ新莊
  • 2014.05/24-25昌隆國小童心協力、想像咱ㄟ新莊
  • 2014.12/13-14新莊國小童心協力、寶貝咱ㄟ新莊
  • 2015.06/6-07 興化國小童心協力.發現咱ㄟ新莊

◎2016年延伸在興化國小進行的「小小公民營培力計畫」,將花一個學期組織學生成立「多元文化社團」,希望以兒童為主體,協助兒童看見在地社區多元文化的特色,由孩子們發起,並策劃、完成一場跟多元文化相關的社區活動。興化國小是個小校,學童母親為新移民的比例是1:4,且社區附近住有不少移工,有道地的東南亞商店、小銀行、泰國餐廳…,我們希望孩子們在體認社區的特色後,能一起想,他們可以怎樣改變族群涇渭分明的現狀,並藉由有趣的活動,帶動社區的大人小孩相互理解、彼此認識。如果事成,這在台灣或可稱為創舉:視孩子為主體,並證明他們不僅可以表達意見,還能參與社會、改變世界。

◎除了國小的實驗教育行動之外,2014年9月起迄今,新莊社大與新莊高中合作一堂多元選修課:「遶境新莊-從新莊走向Formosa」。邀請新莊在地文史、生態達人、人權鬥士、從種子到餐桌(校園菜圃體驗)、國際志工組織、登山教育、自主旅行…等等元素融入課堂設計。例如,2015年春天花半學期安排登山教育課程,並在5/29-31共有14位師生完成「雪山東峰」的登山教育。「遶境新莊多元選修課」強調自主學習,將在地文史、生態、社會參與權(公民素養)串連起來的另類課程。希望藉由多元學習典範現身說法及從「校園農耕」等實際操作中,讓體制學習的高中生有機會學習思辨何謂自由與民主,餐桌上的氣候變遷、食物里程&食物與全球化,2016年春季他們要自主規劃並展開屬於自己的台灣微旅行。

我們相信當社區的成人願意共同參與社區每個孩子的成長,進而理解彼此是共生關係,是一起生活的伙伴,世代正義與世代價值傳承、成人之美的教育理想就有機會在這塊土地落地生根。這樣的代間交流,讓社大的成人學習者有機會打開「年齡」與「身分/職業」的限制,不同世代的成人學習者,也因為成人的眼光望向「未來」(小孩)以及老中青世代彼此相遇,成人有機會反思自己的價值觀與生命經驗,跨代關係的磨合,使得人有機會在互動關係中趨向成熟。

在教與學中,不僅是孩童與成人的生命經驗得以互會,還有不同世代成人學習者的生命經驗也在此相互碰撞,我們在這樣教育的實踐經驗中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把握個人自由選擇權與對己群責任的平衡關係,我們在學習「民主」,培力跨世代的積極公民,這就是新莊社區大學做為成人終身學習基地與社區總體營造平台的未來教育願景,這樣的教育不僅僅是擁抱成人的,同時也是更整全地面向跨代社區學習的。

新莊社區大學「小小社大教育行動」現階段目標,即是把成人與兒童、人與土地,透過教育重新連結,讓社區的成人與社區的小孩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相遇互動,成人和小孩彼此以「公民」的身份,互為主體地合作學習,在這樣一個小孩大人共學的過程中,即有機會經驗一種「成人之美」的教育歷程,有機會重新將家庭-學校-社區鏈結在一起,努力跨越孤立與自利的都會生活模式,為未來的世代,甚至是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小孩與成人共同攜手面對未來生活的挑戰,創造一個更符合人性的共同生活圈。

流域治理,踏上偉大航路

從台江流域學習行動,眺望公民社會

吳茂成

我的家鄉就是國家公園,一座生活、生產、生態共生的國家公園。 這樣一座國家公園,我們必須從人與河流,人與土地,人與社區,人與人相共的環境,開始守護,開始營造,這就是台江流域學校的故事。

台江流域學習,一座沒有圍牆的河流學校,我們以《大廟興學》做為公私協力的平台,我們以河流做為學習教室,親師生、老中青幼,一起共學行動,一起守護河川,從實踐中學習成為積極公民。 在河川守護的共學之路,我們從人親土親水親的行動中,激發我們內在的熱情及公民參與的業餘性,讓我們在日常中參與在地河川守護行動。

台江,台灣開台史地,今日的台南市安南區,一百零七平方公里,北有曾文,南有嘉南大圳、鹽水溪,中穿鹿耳門、海尾寮、六塊寮排水線,西有台江國家公園,東有台灣歷史博物館,但是,台史館四週共有四座工業區,未設污水處理廠,工業臭水污染家園。

這是我們推動台江河川守護運動,遭遇的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發生,在於都計、環境政策對於流域治理、以及生產、生活、生態共生觀念的貧乏,以致於河川淪為臭水溝,淪為工業廢水排放溝,這是因為觀念的淪落,以致於環境經營潰敗,被工業發展熏昏頭的政府,遠不如台江拓墾先民善用溼地環境,發展圈田築塭的永續塭業文化,大水來了,魚塭就成了滯洪區,平時,就是老天爺給台江人涵養土地、經營生產、生態、生活共構的台江里山家園資產。 因此,我們今日推動台江流域學習行動,就必須扭轉不當的都計思維,必須回觀、找到台江流域治理最大的觀念問題為何?從觀念的變革,展開在地流域學習、流域環境經營,乃致於流域環境信託等工作。 因此,我們倡議台江山海圳綠道,以「種樹築道、整治河川」為願景,從下游溯源到上游,從大圳綠道到環村綠道,一步一步改變惡劣的流域生活環境;我們倡議台江流域學習行動,促成流域學校、流域社區,發展在地的流域經營、守護、學習創新行動,發展台江流域公民會議,台江流域智庫會議;倡議工業區、企業、政府必須善盡責任,運用水源保護、空污等公共經費收入,設置流域環境治理基金,建構台江流域文化節慶、公私協力的經營制度。

因為,家鄉的河川是鄉親共存的安身立命環境,因為這一份「共有」的關係與感情,我們開始要尋回先民的親水記憶,也展開與公部門,進行政策對話、河川治理監督的行動,發展在地的公民社會,我們發現公部門的流域治理,偏向於工程發包作為,空有硬體,忽略人本的精神,若是發包能轉為促成公民參與的觀念,那麼,工程發包就不只是做工程,而是要先從公民參與,討論工程設計開始。

觀念改,世界就變了,流域治理也是台灣發展公民社會法制化的一大步。讓流域治理的公共政策,成為落實公民參與、推動公民社會的反思與實踐的存有。 這是一條道阻且長的遠大航路,我們踏上了河川守護的偉大航路,逆流而上,那是無數台江先民,也是當代台江人的家園夢想之路,一如涓滴成河,海納百川的匯流、相放伴精神,我們相信,只要源泉不絕,那麼,水澤之恩,必將永遠,一代接一代,一步一步踏河而行,邁向文化沃土、生態淨地、健康溫馨的台江新家園。

走近河川,走出新的生活、學習方式

台江河川流域學習中心的希望

吳茂成

諸位校長、老師平安 今天,很高興邀集來自將軍溪、曾文溪、嘉南大圳、鹽水溪、二仁溪流域學校、社區,參與台江河川流域學習中心工作會議。 說是工作會議,不如說是邀大家一起來反思台江河川守護運動,一起來圓台江河川守護之夢。

回觀過往,走過十年的台江河川守護運動,經營十年的台江河川環境教育,我們在既有的教育體制內,開創一條給孩子與父母,可以學習、可以參與、可以散步、可以騎單車、可以做公共服務的河川學習之路。 這條路,坦白說,並非平坦、平順,靠的是一群有傻勁的老師、家長、學生、社區工作者,奉獻心力所築,更貼切的說法,這條路是我們一步一步走出來。 十年來的路,台江河川環境教育結合了河川守護運動,結合了台江本土教育,前者從社區前進,後者從學校播種,十年來,我們一步一步落實「文化沃土、生態淨地、健康城市」三大願景目標。 十年一回顧,我們如何走出這條路的經驗為何?我們曾經遭遇的困境為何?應興應革的制度為何?我們如何繼續走下去呢? 開學了,春天也到了,今年,我們能否有一些行動、進步呢? 檢視過去台江河川環境教育社群,東有和順、安順國小,北有長安、土城國小,中有安慶、海東國小,瀛海中學,安東庭園社區,南有海佃國小、海佃國中,我們已初具台江河川流域學習網絡基礎,若從守護台江河川實踐場域來看,曾文溪、曾文溪排水線、六塊寮排水線、海尾本淵寮排水線、安順寮排水線、鹽水溪、鹽水溪排水線共構成台江流域學習生態教室。

歸納來看,我們在開闢一條新的生活道路,在開創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在守護河川的行動中,學習;在河川環境教育學習中,生活。 今年,我們許下新願,以社大台江分校、朝皇宮做為平台基地,參酌國內外的河川守護經驗,邀請公部門、學校、社區、河川NGO團隊,共組台江河川流域學習中心,從河川巡守隊行動學習,逐步發展成跨學科領域、跨社群參與的流域學習網絡行動。 誠如安慶國小黃俊傑校長所言,河川環境教育可以與其他課程、活動結合,例如,安慶國小這學期申請到海洋學校,主題是海洋汙染、垃圾等主題,有一些工作是可以結合河川環境教育來進行。 我想,這正是河川環境教育、河川守護運動的特色─匯流。 今日會議,也匯聚了我們守護河川、給孩子一個清淨學習環境的心力。 這份心力中,有希望,也有現實的問題,有待吾人去克服、實現。 瀛海中學玉坤主任即言,河川環境教育需要師資、課程、協力團隊來促成,有時候在學校教學裡,想帶學生走出來,但不知去哪裡,他樂見台江流域中心學習計畫,特別是社區協力部分,讓人很期待。安順國小老師陳小玲也指出,現在國小課程很緊,要培訓學生守護河川,對老師來講是很大的負擔。 就此來說,我們能否透過台江河川流域中心的平台,協助更多有理想、有熱情的教育工作者,一起陪伴學生,守護河川,一起以河為師,將是未來的挑戰重點。 長安國小翁育民老師則認為,河川環境教育,很多時候流於紙上談兵,到時候,怎麼找學生、鼓勵學生參與,還需要思考,不過,學生要累積經驗,口耳相傳之後,應該有成效,例如,參與大道公遊學活動後,慢慢會有更多學生,想要來參加。 做,就對了。十年來,安東庭園社區河川巡守隊,一直參與台江河川守護運動,許榮欽隊長也有感而發,從社區參與河川守護運動來看,實際去做了之後,才會發現問題所在。他認為,河川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地方,「台江河川流域學習中心」能發展起來,對地方會很有幫助。 崇明國中教務主任李蕙珍老師進一步指出,之前帶學生去二仁溪作教學活動,學生還要自付交通費,還是有很多人參加,結束後再發志工時數給學生,她建議,用社團來結合志工推動,課程的話,用現成的教案會比較快。 海佃國中林家永老師,則分享他帶領社團的經驗,他說,上學期帶領台江社學習,一開始缺乏經驗,非常辛苦,有這套台江流域學習計畫,可以把人力整合起來,一開始採取精英式培訓,隨著執行過程,慢慢修正。

綜合今日的河川教育經驗談,未來的台江守護河川運動,必須從實踐中修正,一步一步解決問題,一步一步邁向願景,我想,更重要的是,大家分享彼此的河川教育經驗,從行動中溝通,培養默氣,這項運動才有機會,從小河匯聚成大川,這也是吾人合作成立台江流域學習中心的目標之一。 遠道而來的魯台營老師,在今日的會議中,特別分享這幾年來社區大學、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推動公私協力的經驗,他坦言,河川越整治問題越多,開始關心時才發現很多技術上的問題,跟想像的不一樣,例如,水利工程單位對河川在地的人文、生態不清楚,水利單位與河川NGO社群開會,也因平常沒有溝通機會,常常聽不懂彼此在說什麼,因此,要是有這樣的河川流域中心平台,在走讀活動中,也邀請公部門來參加,公務員來了,也會聽到在地河川的人文、生態的故事與問題,我們也可以安排水利單位來說明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中央與地方、公部門與民間河川社群,從共同的行動中,了解彼此的語言,建立網絡。

他期待台江流域學習中心,能夠推動更多的走讀活動,發現更多河川問題與知識,進一步針對問題,才能更精確解決。 誠如台營老師所言,台江河川流域學習中心第一次會議,探討的即是台江河川整治、新吉工業區廢水排放問題,我們必須針對河川守護的各項問題,共同思考因應之道,今日第二次會議,進一步討論如何建構台江河川流域學習中心的希望與做法,在此次會議之後,我們必須走進台江各河川流域現場,帶領學生一起來發現家鄉河川的問題與希望,整理我們的行動經驗,再與公部門,進行河川公共政策對話,共同來營造清淨、美麗的台江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