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論壇/社會新領綱如何實施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於 2020年11月12日 (四) 08:22 由 丁志仁討論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第二屆研修小組工作起始簡介== *105.06:教育部決議重啟社會領域研修,委託國教院進行 *105.09:國教院籌備,延聘領域召集…")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第二屆研修小組工作起始簡介

  • 105.06:教育部決議重啟社會領域研修,委託國教院進行
  • 105.09:國教院籌備,延聘領域召集人與分組召集人、成立第二屆研修小組之核心小組(11位)、召開分組諮詢會議,並延聘其他委員後成立全體委員會議(共68位(原聘69位但1位中途辭退))
  • 105.10.29:第二屆研修小組、第一次全體委員大會

承續總綱精神

依據103年11月公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精神與提示進行研修。重點包括:

一、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之素養學習、終身學習

二、強調素養涵育,避免知識內容灌輸

三、鼓勵領域內各科統整,提供協同合作空間

四、強調循序、連貫發展的重要,避免不必要重複

五、普高社會領域學分數(每週時數)減少(各必修課程均減25%)

六、朝向適性揚才理想,提供由學校、教師自主進行且學生也有選擇的選修課程,也可供大學入學參採

如何組織並落實「總綱」?

以五個分組會議、各副召集人等為主,建立一個分工合作的領域團隊架構

  1. 全體委員會議(共68人)
    • 召集人:1人
    • 副召集人:7人
    • 研修委員:60人
  2. 5個分組會議
    1. 國小社會
      • 副召集人:1人
      • 研修委員:9人
    2. 歷史
      • 副召集人:2人
      • 研修委員:17人
    3. 地理
      • 副召集人:2人
      • 研修委員:13人
    4. 公民與社會
      • 副召集人:1人
      • 研修委員:21人
    5. 技綜高組
      • 副召集人:1人
      • 研修委員:兼任
  3. 核心小組會議
    • 召集人:1人
    • 副召集人:7人
    • 研修委員:3人

此外

一、技綜高小組之委員,由普高各分組委員兼任,兼顧「國民教育」之共同基礎以及技職、綜合高中之不同學生屬性(首度嘗試)

二、國中與普高各科之課綱由同一分組進行撰擬,可進行二階段之區隔,並可避免不必要的重複(和九年一貫時期不同)

有哪些重要的運作原則或者特色?

一、對內強調分工協作,民主溝通與討論(5場內部諮詢+195場研修會議,2,273人次)

二、對外廣為諮詢(43場正式諮詢,計379人次。參與者以教師及學者為主,遍布台灣各區。尚不包括小組成員參與既有課程推廣群組、各學科中心舉辦之各形式溝通與諮詢會議,參與者達百人次以上)

(以上統計至5月6日為止)

三、參考並尊重第一屆研修成果、更積極朝向素養學習理想邁進

四、注意國外教育改革以及學科新知的發展趨勢

五、對已知各種不同之主張立場,保持開放對話精神,但最終仍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為依歸

六、降低課綱密度,部分採用開放、或疑問句書寫,藉此鼓勵從後設反思,並提供授課與教科書編纂選擇與發展空間 (朝向一綱且更可能多本的精神)。

七、課綱密度降低後,將具有示例補充載於課綱「附錄三」之「說明」欄,僅供參考而非正式課綱。

八、密度降低、開放並減量後,進而可加強「學習表現」(追求素養學習)的要求。

九、「學習表現」是素養學習的落實,有三個構面

  1. 理解及思辨
  2. 態度及價值
  3. 技能、實作及參與

藉此構成社會領域的共同架構,貫穿不同階段、不同類型、不同科目,追求整合與素養學習

十、考慮現實條件,在課綱的「實施要點」部分,除維護學生學習權益、素養學習之理念外,折衷顧及學校、教師開課、跨科合作等條件差異,提供彈性選擇空間及配套需要。

(以上,有關領域內如何「整合」之更詳細說明,請參考另頁說明;至於後續,國教院等將另依計畫,發展素養導向的教學模組、撰寫課程手冊等,進一步推動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的實施)

以下分五組說明各分組之重要特色

國民小學分組研修成果特色

  1. 以國小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整合領域內相關知識
  2. 強調國小各階段學習經驗的逐步整合累積,螺旋且連貫發展
  3. 重視思考探究、同理關懷等學習表現,鼓勵實作,且非為國、高中知識內容之零碎版或簡要版

歷史分組研修成果特色

  1. 國中採長時段通史設計,高中採專題設計並可彈性選擇;國高中明顯區隔
  2. 略古詳今、著重探討當代社會的形成歷史與重大議題變遷
  3. 從人民主體觀點出發,重視不同群體與文化的歷史關係

地理分組研修成果特色

  1. 國、高中明顯區隔,課程精簡且彈性開放
  2. 參考晚近學科發展,預設教師角色為學習引導者而非支配者
  3. 鼓勵走出教室與團隊合作,每學期均設有不同田野實地觀察、訪查以及各種議題探究活動,並預留與歷史、公民與社會等合作彈性空間

公民與社會分組研修成果特色

  1. 學習內容的組織採公民素養四大主題整合模式,而非社會科學分論的模式(凸顯本科屬公民養成的課程屬性)
  2. 學習內容主要採取提問模式書寫,更為開放並引導教材、教學、評量等朝向更高層次的思辨方向發展
  3. 課綱建議彈性實施的多樣探究活動,以兼顧學生學習條件和學校環境與資源之不同

技綜高分組研修成果特色

  1. 技、綜高整體
    1. 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與普高互通。學習表現與普高相通但更兼顧學校類型特色
    2. 因應區域、群科、學程、各校師資、學生多元背景等因素,在學習內容、實施辦法方面提供充分彈性與多元選擇
  2. 技高部分:
    • 強調素養學習精神,增列「社會探究與實作」課程與普高可為對照。

關於「探究與實作」的突破嘗試

一、為什麼?

  1. 嘗試改變過去教育窠臼(以課堂知識內容灌輸、選擇題主導的紙筆測驗的學習模式)
  2. 藉此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願、學習效能感
  3. 當和日常生活、社區鄉土等結合時,可有效培養社會領域的情意態度(敏覺關懷、同理尊重、自省珍視)等
  4. 可和學生未來學術或職業生涯的選擇與發展結合
  5. 整體而言,回應總綱的素養學習、朝向適性揚才理想邁進
  6. 可和學生未來學術或職業生涯的選擇與發展結合
  7. 整體而言,回應總綱的素養學習、朝向適性揚才理想邁進

二、如何設計?(以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為例)

  1. 普高階段選修:三科皆設計有2學分之探究與實作選修課程,各科皆以以實質議題或問題為導向而設計,皆預留可協同教學或共同備課空間,鼓勵領域內整合(但學科方法、方法的運用仍保持各自的特色)
  2. 技術型高中:同步增列跨科之「社會探究與實作」課程亦為2學分,提供各科進行整合空間
  3. 以上各類型高中,同時考慮學校特色選修、多元選修等課程,預留日後協同發展空間

結語

  • 社會領域課程的願景為培育新世代公民在未來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做出迎向『共好』的抉擇與行動」
  • 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素養學習理想
  • 各分組間分工合作,齊步邁向領域內連貫統整
  • 過程民主開放,內容密度降低
  • 強調探究與實作
  • 顧及現實,提供選擇與彈性實施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