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論壇/性向導師制度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於 2020年11月12日 (四) 08:27 由 丁志仁討論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2016年在均優學習論壇分享【推動陪伴青少年「導師方案」的可能性,-從新莊社大的小小社大經驗談起】,是新莊社大和丁…")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2016年在均優學習論壇分享【推動陪伴青少年「導師方案」的可能性,-從新莊社大的小小社大經驗談起】,是新莊社大和丁志仁老師討論「性向導師」制度的開始,今年二度提起「性向導師」制度,方向又與去年有所不同,我先回顧去年的分享主軸。

2016年性向導師方案

新莊社大自101年起推動小小社大教育行動方案,其實踐經驗核心價值是「孩子,是全村的事」,社區共同教養的理念,希望孩子除了家庭和學校之外,也能與信得過的成年人建立關係。從小小社大經驗裡討論非典型老師,社大成人學習者「陪伴」青少年的可能性。

小小社大每個經營的學生社團,雖有各自教學內容(書法、戲劇、稻米的故事、手工皂、說話表達課、手作、戶外走讀……),但這些是師生之間互動的媒介,共同潛在教學內容是「關係」:人與己(學靜心、表達、自我負責)、人與人(學做人 合作 分享 體諒…)、人與環境(愛自己的家、認識自己的家鄉)。

對社大的成人學習者而言,小小社大實踐經驗不全然美好,成年人和小孩和協同教學者的關係互激共盪,不時得接受各種挑戰,但也是因為有這樣跨代互動的教學機會,不同世代的成人學習者因為眼光望向「未來」(小孩),成人有機會反思自己的教育觀與生命經驗,跨代關係的磨合,讓人有機會打開「年齡」與「身分/職業」的限制,使得人在互動關係中趨向成熟。

長達六年的教育行動,在現階段我們仍然難以撼動教育機器的慣性運作:如主流學校課表顯示主/副學科知識佔絕大部分學習時間,我們能做的只在體制內學校撐出一小小空間「陪伴」小學生和高中生。即便上述願景美好,但美好的假設建立在體制內的老師和家長願意將小孩的學習權交還給小孩,由他自己決定要學什麼、如何學、何時學、在何處學、跟誰學習。簡言之,學生起碼要有一段屬於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安排自己的日常活動,上述的社會關係才有機會發生。

2016年性向導師方案著眼於,如果學校釋放學生「時間」(選課的自由度),更大範圍開放學校課程與師資來源,可以接納多元異質的教學想像,(非專業師資人力調整:員額和經額配比),那麼社區大學可以肩負在地師資社群網絡的建置,以及地方學重要的教學平台。台灣各地辦學認真的社區大學多強調「社區營造」/「公共參與」/「生態環境教育」/「地方文史」……等辦學特色,說明社大能夠提供在地師資網絡,不會僅止於職業/產業(職涯參考)學習,更重要的面向是社區學習和行動學習,即使是職涯訓練,也會比目前學校體制來得更人性(不把人當工具),是真實的在生活中學習,真實的人際互動。

2017年性向導師方案

2017年丁志仁老師再度邀請新莊社大繼續討論性向導師方案的可能性。但是方向與去年有所不同,希望具體擬出一份說帖,詢問社大老師或社區達人是否願意當高中生的「性向導師」?或者說是「專題研究的指導老師」?

其實,新莊社大在去年已經草擬一份「社區學習教學資料庫」問卷調查 (105年版),詢問社大老師和資深學員的意願。說明如下:

你認為,「學習」是一種可以獨力完成的事物嗎?

你同意,「最好的學習方式,是透過實際生活和工作的社區來學習」這句話嗎?

你聽過,新莊社區大學近年來推動的「小小社大教育行動」嗎?

社大的學習,向來重視以經驗為基礎的學習,強調「做中學」、「社群」、「共學」、「共享」的教育精神。以新莊社大自101年起推動「小小社大」教育實驗方案為例,我們組織本校資深學員和少數幾位老師,除了進入各小學舉辦1~2天形式的 「小小公民生活營」之外,這幾年也在榮富國小、中港國小和新莊高中開設各種自主學習、體驗學習、民主學習…等社團課程,例如生態小玩咖、自傳劇、小小書法家、新莊囝仔遊台灣、孩子的夏山、生活夢想家、稻米的故事、登山教育、自主旅行、校園農耕...等。

孩子原本是一顆擁有無限可能的種籽,一旦進入「學校體制」之後,卻開始受困於升學壓力,受限於教科書、考試競賽評比,學校自成一封閉學習環境,自外於社會,脫離真實世界越來越遠。「孩子,是全村的事」是新莊社大推動「小小社大」的行動哲學,我們在思索如何結合社大的「終身學習」/「社區營造」/「公共參與」…等強項資源,研擬出一套「社區共同教養」或「老幼共生」的學習生活圈的行動計畫。

首先,我們試擬一份簡單的問卷調查,一來說明新莊社大想以社群合作的力量,發展「社區學習」的教學計畫,二來,希望透過這份問卷調查,開始建置在地師資社群網絡及教學資料庫。如果你願意為下一代(尤以10~18歲為主)教育扮演積極的角色,為孩子多元適性學習的需求貢獻專長或興趣,歡迎你就目前個人狀況回答以下幾個基本問題:

  1. 研讀以上說明之後,你有興趣成為 10~18歲孩子的性向導師嗎? (有別於學科學習,而是依其興趣的社會學習或服務學習)
    • □有。
    • □沒有。
  2. 如果你願意陪伴10~18歲孩子學習,你願意貢獻甚麼專長或興趣?
  3. 如果你願意陪伴10~18歲孩子學習,你覺得成為 10~18歲孩子的性向導師或社區師資,除了自身專業領域之外,還需要甚麼條件或行前訓練?

去年的問卷調查尚未明確指出所謂「性向導師」是「專題研究的指導老師」,那是因為與丁志仁老師討論「性向導師制度」的可能性之後才明朗化的方向。今年想像的「性向導師制度」重點如下:

  1. 「性向導師」方案,是一對一,或者頂多一對三的討論小組,相較於生活緊密的師徒制,倒比較像是研究生和指導教授的關係,定期聚會討論,初步構想大約一個月一次會談,或者1年10次專題討論時間。
  2. 性向導師傾向是志願服務工作,強調對教育的熱誠,熱衷於跨世代互動的共學樂趣,而不是計時收費的諮商。(目前暫估一年1萬元指導費)
  3. 為什麼要設計「性向導師」方案?因為未來大學入學可能會將學生個人特殊表現放入評分基準,學生的專題研究需要師傅指點,而不是獨自摸索。
  4. 為什麼「性向導師」要找社大人做為導師人選?因為一般社大老師的特質可以接地氣,他們多是社會各行各業的達人,可以擴大學生的社會網絡,幫助他探索人生方向。
  5. 如何媒合學生與導師? 初步構想需要有兩照平台:社大端(供給端)和自學學生端(需求端),媒合人須對社大教學生態熟悉,另一端是對自學團體熟悉,提供有意願的名單,舉辦師生見面會。現階段六年學程約10-12位學生有專題研究的需求,或許可視為首波合作的契機。

「性向導師制度」面臨最大的難題是「信任關係」的建立。雖然對教育有想法的家長都知道,台灣的青少年(國高中階段的孩子)缺乏自我探索、與他人連結和社會参與的機會,社區大學若是能肩負青少年「性向導師」的共同教養責任,應能大幅改善目前青少年教育的困境。但是,如何說服家長接受「媒合平台」的選制?若以今年預設的1年10次專題研究的「性向導師制度」,師生關係的建立,和生活與學習緊密鑲嵌的「師徒制」有相當大的差距,雙方關係的熟稔程度有待考驗。無論如何,得跨出第一步,才能知道修正的幅度。期待看見2017年性向導師制度的第一步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