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論壇/自主學習海星門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於 2021年7月9日 (五) 14:00 由 李胤賢討論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海星培力與人文國中小的印證

什麼是海星培力?

  • 海星: 教育自造者培力的學員,人與人擴散像海星
  • 風格: 自主學習典範
  • 方式: 組課共學
  • 自我負責: 雙向選擇、自治自給自足
  • 自我培力: 我能成長,自主學習
  • 自主學習不是教學法,生態系。
  • 自我培力不是訓練法,價值觀。

自主學習典範

  1. 師生關係 -> 教練關係
    • 「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教練與陪伴者,由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
    • 老師自己首先要是好的學習者。
    • 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助人活動。要避免「依賴」與「剝削」。
  2. 善用學校與教師,但是不依賴
    • 自主學習/自我培力: 學習不需要依賴學校與教師
    • 無界學習: 身邊、家庭、社群、社會、大自然,各種資源都可以學習利用。
    • 群學: 群體的智慧大於個人的聰明。別做同學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
  3. 生命自覺、學習自主、生活自立、責任自負、需求自造。


權本

習近平時期、台灣戒嚴體制統編課本

科本

學科專家宰制課程高中課程是大學內容的簡化版國中課程是高中課程的縮小版

校本

允許校定課程學校有課發會至少是學校選書

班本

學校是「自主學習社群」的聯盟

人本

學生自己打造學習適性揚才

我在學習社群裡的學習

講者介紹

柯穎瑄a.k.a.美熊-現職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議題組組長現在是2021年06月20日@均優學習論壇

組課共學及場域修煉

2019.07->開始參與海星培力

2020.03.12->教育自造者培力的論述發展與實踐規劃 2學分(3小時、12堂課)

2020.04.07->社大與十二年國教訪問及案例紀錄1學分(3小時、6堂課)

2020.11.02->苗栗社大實習1個月

2020.03.05->社大教學的前線風景 2學分(3小時、8次聚會、12次觀課)

海星培力

  • 希望「組課群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及學習習慣。
  • 是一種學習典範的轉移,希望用來改善實驗教育、教師進修、終身學習、
  • 是一段「自我培力」,不是別人培力你,而是你培力自己。但也因此,完成率大約只能到六成。
  • 落實「教育的自造精神」:回歸本質,自主學習可以這樣單純: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
  • 是「群學」不只是自學,海星培力是以社群為依托的「群學」學習模式
  • 足量的新典範浸潤:兩年內要完成 90 小時的組課,144 小時的場域修練,1次成果發表。

承辦人社群

全促會提出以種子社大案例訪問為工作主軸

  • 訪問案例紀錄目的
    1. 提倡開門辦教育
    2. 呈現可複製、操作的好經驗
  • 主要工作(以討論會做為社群運作方式)
    1. 訪問、案例整理、針對紀錄的形式及內容進行討論
  • for社群的共學共作共創
  • 可以增加種子社大之間經驗交流
  • 可以面對共同課題,找到重要的論述發展方向
  • for特定工作主軸
  • 知識管理——訪問社大案例紀錄及整理
  • 社群連結——外部意見及內部經驗的交會

苗栗社大實習

  • 苗栗社大的日常:理解社大工作的樣貌/苗栗社大如何經營10多個學習點。
  • 組織社群的工作方法(社大端如何操作)
  • 實踐社群的學習路徑(學員端如何運作)
  • 苗栗社大對於經營在地的想像:社會重建主義的教育哲學,當今所謂的「社會重建」指的是哪個面向?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處理的這個課題?

11/03課務會議

11/10全區會議-課審初審

11/20苗栗社大課程審查


11/05北部校區(竹南、頭份、三灣)

11/09中部校區

11/25南部校區(後龍、通霄、苑里)


11/08海岸志工牧羊古道維護

11/14古道志工林口社大參訪楔隘古道維護

11/20志工特殊訓開訓

11/26古道志工會議

11/30客家志工園遊會討論


11/04新住民女性促進就業課程開訓

11/05趙克堅老師談公司寮學習計畫

12/09實習發表

觀課研究室

課程目標:

1. 描繪社區大學教與學的現場

2. 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培力

3. 建構終身學習教育的論述


本組課共2學分(36小時),含八次聚會討 論,每次3小時,聚會支援線上討論;十二次 觀課,每次觀課計1小時之課程時數。參課者 繳交6篇觀課紀錄文本,並至少進行12次觀 課。


參與永和社大蠟筆畫課。帶著問題意識上課、 觀課、紀錄、討論:

1. 透過參與了解社區大學課堂實際的樣貌

2. 社大具有「學習社群」精神的學習樣貌是 如何形成?

過程中的自我探問

參與海星培力要做什麼?

在海星要組什麼樣的課?

如果這些事情,在工作中本來就會發生,那參加海星培力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目前的答案是......練習群學

於是,我也在想,如果很後設的回頭看曾經加入的各式各樣的社群,我會怎麼去看 待在那個群體中的學習意義。 在社大全促會的三年來,「學習社群」一詞不斷地在工作中出現。從新奇到麻痺到 真正開始把聽到、看到的各個例子用學習社群的套入,想知道這個在社大裡幾乎人 人推崇的學習社群是怎麼形成的? 因為自己的個性跟做事風格,在事情一件一件接著來的時候,對我來說,很多時候 自己熬夜砸時間砸心力完成,比花時間以及情緒勞動與人溝通來得容易多了。而在 我的工作中,合作跟工作中的相互學習,是大家所推崇的價值。

社大觀課研究初探-以新莊映畫為例

講者介紹

2017年我、社大工作人員堃滄、社大講師國書,寫下關於新莊社大影像教育的論述,那時候是以課程發展為主,提出幾點看法:

  • 課程領域:賞析-技術-創作
  • 課程內部途徑:家庭生活-社大場域-在地社區
  • 描述很理想的途徑
  • 缺乏人(學習者)內在學習動機
  • 需要微觀的檢視

海星培力的組課-現場-社大教學的前線風景

  • 社大的教學教什麼?學什麼?
  • 從社大課程,如何觀課?如何理解老師的教學現場?學員為什麼願意持續在社大學習? 如何看見不同社大課程內學習樣貌?建立自己的課程觀?
  • 描繪成人教育的風景吧


衍生出4種觀課內容

  • 相同主題課程的評估(生態步道課程)
  • 社大社團性課程跟課(幹部排課)
  • 一般課程跟課(講師帶領)
  • 工作人員自主帶課程/社團


觀課方式

  • 系統性評估
  • 直觀的質性描寫
  • 訪談統整

新莊映畫介紹

看電影,聊心得 逛影展,辦放映 走老戲院 大家好,我們是「新莊映畫」,是由一群喜愛電影的朋友所組成,除了課堂看電影之外,看完之後還要與大家一同聊聊,分享電影內的精采的細節,那些畫面勾起你的故事,或者那些感受讓人摸不著頭緒,這些都是在看過電影後彼此間討論才有的話題。另外,我們還會走到戶外去探訪消失的老戲院,從西門、板橋到大稻埕,也會跟國家電影中心合作,在新莊任何的角落,放映經典數位修復的老電影。 很多很與電影有關的事情正等著你一同參與,讓我們用電影看見自己、關心社會。

訪問大綱

  1. 這與你印象中看電影的課程/社團有什麼不一樣嗎?或者說你覺得看電影的課程都在幹什麼?
  2. 為什麼會加入新莊映畫?又為什麼會留下來?
  3. 在新莊映畫到底在學什麼?可以具體說明嗎?
  4. 你覺得新莊映畫中所談的「公共性」到底是什麼?或者說一個看電影的社大社團需要有「公共性」嗎?你理解的「公共性」是什麼?
  1. 這與你印象中看電影的課程/社團有什麼不一樣嗎?或者說你覺得看電影的課程都在幹什麼?
    • 因為看過課綱,有跟其他的電影課程比較,覺得這堂課課綱內容(紀錄片之夜)的片單很棒,很多是自己沒看過的片,紀錄片也是自己也比較少接觸,另外是價格吧(笑),以前在學校內看過的電影比較教條(較為正向的價值觀),老師多數也是具有教育意義的片子,快樂結局無法滿足我,所以需要新的想法與刺激。
    • 以為單純的電影賞課程,有老師會帶領大家 深入導讀電影,並有知識性、系統性的講解電影,但沒有想到是「學員」看完後的分享。並延伸現在由學員分組、選片以及導讀。
    • 課程的戶外空間覺得很像過往露天電影的記憶。
  1. 為什麼會加入新莊映畫?又為什麼會留下來?
    • 因為度度帶的方式很驚豔,選的片子也不是每個人的想法都會一樣的片,大家想法不一樣,大家的討論會激盪,比較真實?這樣帶領方式很喜歡、很厲害,可以自由、放心講出自己的想法。因為加入新莊映畫時,開始都會想猜作者真正的意圖(正確答案),但你被告知「超譯」允許時,在歷經多堂課的討論過程中,會發現自己已經脫離這個框架了,這過程很享受與吸引人的。
    • 生活中很少有機會跟其他人分享,以前看電影的分享是比較親近的人,但現在可以跟不同的人分享,反而能到聽到不同想法,大家的解讀都不一樣,可以拓展自己的想法,認同這樣的方式。於是願意繼續努力。
    • 距離家裡最近的"類電影院"(與到南亞林口、泰山廠區的電影院)
  1. 在新莊映畫到底在學什麼?可以具體說明嗎?
    • 來社大有趣一點,分享重於學習。雖然有些學員會有目的性的學習,但整體的課堂的感受是分享重於學習,因為分享的開心,就會整個學習變得很開心。如果只為目的性學習的話,在社大待不久。
    • 學習如何組織自己的語言,把想法說出來。
    • 有在學什麼?覺得模糊,但感覺好像是挑戰一些自己沒有接觸過的類型,嘗試讓自己分享感覺,彼此激盪。(嘗試不一樣,並非是知識學習)
    • 不必在意在這堂課你學到什麼,認為不要拿學分或結業證明
    • 來社大是跟你興趣相近,來社大是跟人相處
    • 看電影本身就是一個收穫,不需要某種目的性
  1. 你覺得新莊映畫中所談的「公共性」到底是什麼?或者說一個看電影的社大社團需要有「公共性」嗎?你理解的「公共性」是什麼?
    • 在參加社大攝影課時,不會想過課程與公共性的關係。雖然知道有,但真的沒有感覺。但覺得新莊映畫與公共性有相關耶,例如:露天放映的巡迴,推廣我們認為的好電影。其實上一點年紀的人真的沒有再去看電影的經驗,有些人因為生活中有許多雜事錯過看電影。推廣到社區就是公共性,固定跟一個社區合作深化,就有機會可以改變社區內部的觀影口味,可以建立新莊映畫的基本咖。
    • 另外,生命故事、記憶收集,是度度放心把事情交給我們,畢竟當習慣分享後,其實你很容易就起頭,引導,雖然不全都是電影,但都可以操作看看。
    • 老實說我不知道「公共性」是什麼?安在新莊映畫有點多餘,這個社群因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紓壓,對學員而言是具有意義的,比起去外面放電影更好,我們走進社區服務能帶來的改變很微小。公共性能不能長在彼此身上?
    • 無法理解「公共性」一詞,是某種普遍價值嗎?是指某種公共治理政策推動的嗎?


透過訪問學員,可以了解下面幾點

  • 學習不一定是主要的,如何分享與傾聽其人的想法是重要的。
  • 課程具備某種自由度。(自己選片、導讀)
  • 觀看不同的影片、分享自己觀點是一種挑戰
  • 對公共性(公共行動)的想像,有不同態度,但共同喜歡大家一起做事。


身為帶領者的度度老師(我),目前有幾點隨想

  • 在課程裡開放分享的自由度,是建構安全的空間的要素之一,多元價值必須被呈現。
  • 嘗試讓學員參與課程規劃與治理,建立課程與自己息息相關的連結
  • 如何提高學員挑戰參與課程、行動的壓力,但又不會產生放棄、挫折的想法
  • 加強參與課程規劃、治理,維持學習團體/社群的「公共性」,其要點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 公共行動是某種「實踐」,第一階段是連結學員彼此、拓展生命經驗,才能對於在地社區的生活有新的想像。
  •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路徑:家庭生活-社大場域-在地社區;身為中間平台的我們,應該要做如何讓學員的學習能量,除了改變自己與家庭生活之外,引導至在地社區(重點不是改變社會),是值得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