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2023論壇/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 的原始碼
←
2023論壇/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編輯此頁面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2023論壇]] ===微社群名稱===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小組 ===社群簡介===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為常民政治的中、短期公共政策游說計畫,社群跨齡跨域,期盼能力邀對於公共化有感者一同探究需求並作出行動。 ===議程人員=== 丁志仁、林芸伍、陳東玉 ===倡議內容=== 如下 ===邀請對象=== <table align=center><tr><th style='border:red 5px solid;border-radius:20px;font-size:85px;font-family:標楷體;padding:40px;line-height:110px;'>希望台灣能用<br/>自主學習典範<br/>來養大下一代</th></tr></table> ==台灣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未通過的提案== <p><span style='font-family:細明體;font-size:16pt;'>建請本委員會開始研議教育經費基本需求加入「自主學習支援人力」。</span> <br/><span style='font-family:細明體;font-size:14pt;'>提案委員:丁志仁,謝國清</span></p> <p style='font-family:標楷體;font-size:18pt;'>說明:</p> ===一、台灣公校教育當前面臨的三大危機=== #生成式 AI 帶來的傳統公校教育發生「價值沈沒」 ##大幅降低普通人使用 AI 門檻,因為 AI 能解讀人類的自然語言,所以許多訓練變得過時,<!--尤其像雙語國家政策中的許多經費投資,其實用意義一夜就打水漂了-->例如:越來越多大量的資訊和數據得籍由資訊工具便捷取得,各領域各科大量的應試練習變得過時,但分辨訊息正確性的技能,卻比過往更為重要。 ##大幅縮短從提問到初步解答的時間,單一自然人如果不使用生成式 AI ,在效率上根本無法和使用生成式 AI 的人匹敵。 ##但衍生更多「糾錯」和「決策」的需求,所以最佳組合不是單一自然人搭配生成式 AI ,而是「自主學習群學」搭配生成式 AI 。這方面體制學校暫時還沒有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儲備。未來則需要增加學生實作、邏輯思考、合作、群學技能的鍛煉。 #新生兒縮減潮: #*具體來說,就是以地區中的高中或大型國中為中心,將地區內的高國中小編成「在地盟校網絡」: #*#地區中的小校因生源縮減無以為繼時,轉型為學習基地 / 社區中心 / 防災救護中心。 #*#<span style='color:brown'>政府預算緩步增加支持學生的交通支出</span>,學生更常到各類學習基地學習。 #*#「中央教育發展基金」支持地方「在地盟校網絡」。 #*#最大程度保留教育用地,以支撐之後「土地驅動」的教育轉型。 #*:廢校除侵害原學區學生就學權利外,同時也造成(青年)人口會流失更嚴重的問題。 #*我國國中小學生單位成本,目前已超過 20萬/每生每年。而疫情前體制後自主學習典範的學生單位成本落在 18萬/每生每年,疫情後若物價成長一成,也只會落在 20萬/每生每年。 #體制外教育對「自辦義務教育」的正當性爭奪。此次國民教育法修法,立法委員和體制外實驗教育家長已提出:國民教育階段實驗教育學生學費補助的修法提案(最後未通過),將他們子女由公校移至體制外教育,同步要求將學生單位成本的 20%~50% ,撥付給他們家庭,因為他們是「自辦義務教育」,而依憲法「義務教育免學費」,他們要求 20%~50% 的教育成本並沒有多要。 ===二、傳統公校教育模式與自主學習典範的簡單比較=== <table class=nicetable> <tr> <th> 比較 </th> <th> 自主學習典範 </th> <th> 公校學習典範</th> </tr> <tr> <th> 概念 </th> <td> 「資深學習者」陪伴、嚮導、教練「資淺學習者」 </td> <td>有知識和技能的「老師」,傳授知識和技能給還不會的「學生」</td> </tr> <tr> <th> 作法 </th> <td> 學生往前 </td> <td> 教師後退一步</td> </tr> <tr> <th>學習<br>主動性</th> <td>讓學生自己有能力調動資源來解決問題</td> <td>格式化學生,請他們認真「聽課」,<br/>由老師做一切的教學布署與資源分配</td> </tr> <tr> <th>支持人力</th> <td>0.1C,國小約增加5%,國中約增加3.6%</td> <td>現有員額</td> </tr> <tr> <th>知識媒介 </th> <td> 電波媒體 / 網路 / AI </td> <td> 機構(如學校)中的老師</td> </tr> <tr> <th>知識折舊</th> <td>知識、技能折舊極快,需用群學、共享來抵銷知識折舊</td> <td>系統內知識技能折舊慢,可以靠傳統師培和老師</td> </tr> <tr> <th>人際關係</th> <td>群學的個體互相聽懂後就可以平行分工, <p>成員會共振,正能量>負能量就會螺旋向上。</p> </td> <td>不同學生要做出近似的動作,受老師統一指導與比較, <p>有人聽不懂課程還是會繼續,個體被送去補救教學。<br/>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影響自己。</p> </td> </tr> <tr> <th>開門<br>辦教育</th> <td>善用跨校間老師、同學、校外達人<br>獨立教育工作者<br>把台灣當成一所沒有屋頂的大學校</td> <td>靠校內老師、校內資源</td> </tr> </table> ===三、傳統公校教育的模式與須解決的問題=== #格式化學生之後的學習動機失落,然後用「應試教育施壓逼學生學習」。如:垃圾時間說,請參考附錄一二三四。 #整個流程像不斷向上的「電扶梯」,學生如果有一個部分卡住,須要停下來,學幾個月(如數學中的算數轉代數,多數學生須要停下來三個月以上消化),後面的進度,沒跟上的學生就會淪為「陪讀」。 #特殊學習學生,不一定能受到尊重和照顧。 相反的如附錄四的老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垃圾時間」就變成黃金了。附錄四的老師在會考後時間帶學生進行: #看「芬妮的勇敢旅程」電影,分析影片,認識納粹的迫害與勇敢的芬妮; #請學生上網搜尋鍾肇政、鍾肇政生活園區相關訊息,了解本土國寶作家; #介紹一間獨立書店,發掘在地特色店家; #將以上素材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 #學到WORD編輯排版 #運用報紙內容仿寫警世故事; #從雷丘律師的業配文,找出所有故事哏; #觀賞泰國勵志廣告「漂浮的足球場」; #觀賞埃及溫馨影片「另一雙鞋子」; #分析以上兩部微電影; #依照英雄十二旅程的故事架構,讓學生到圖書館以書名來編寫微劇本; #配合各班煮火鍋、烤肉或參訪,極力成全同學們的活動。 ===四、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0.1C(C 指班級數)=== '''性質說明:''' #是一筆合條件就可支配的額外經費,不是真正的教師員額。 #關鍵是要有老師性想這樣子做,而且自己是好的學習者。 #因為是教育經費基本需求,所以不用進行專案核銷(核結)(有通則,確保公款沒有私用),只須要報學校會計核結,學校向縣會計核結,縣即可向中央政府核結,即可辦理決算。政府的對會計核結,現在已有很週密的規定,不必再訂第二層規定。 '''使用場景列舉,如:''' #組課:老師協助同學組課(老師提供大量的陪伴、OST)。 #社團:依同學興趣與性向組織社團。 #選修:提供選修課。 #達人教學支援:開門辦教育,將鐘點費用於教學支援人員,如家長、各行業達人,來分享職涯或生涯的人生經歷。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如多日行動學習、境外行動學習、單車 600 公里等… #參訪:學生參與策畫參訪。 #主題備課:老師決定範圍,同學決定具體報告主題,老師陪伴同學預演,並提供指導。 #補救教學:運用以上原則,用於補救教學,可運用校外人力。 #市集:規畫跨校的學習市集。 #共同觀影並討論:由小組或學習社群共同觀看影片,分析影片,並在映後舉行討論。 #編輯報紙:約定主題與時間區間,由同學共同蒐集素材,並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 #說故事:同學先蒐集各種廣告、業配文中的故事哏,討論分析後,進行再創作,如變成微劇本。 #組隊競技:各校或各班組隊,進行相互間的友誼賽。 #公演或大型成果發表:讓同學策畫,租場地、邀來賓、排演節目。 在網際網路面世 34 年,維基百科出現後 22 年, youtube 出現後 18 年的今天,其實只要老師願意,能支持老師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各路資源,已經如汪洋大海一般。目前需要的反而是能望向遠方的眼光,和離開固有舒適圈的勇氣。 而目前還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樣態在各地教育現場中,我們可以陸續蒐集,成就出一份清楚、具體的自主學習的「樣態清單」。 ===五、補助操作=== #有縣市以部分的學校網絡試辦,錢就不用扣回去。 #指導費用按目前的核支作業要點處理:校內講師鐘點費比照備課分享最高上限八百。 #條件○:學校願意讓部分班級(老師願意)二到三節以上連排,可以用於:學校正課時段、週六日、課後留校時段、寒暑假,均可核結。 #條件一:學生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如:組課…,請參考上一段的使用場景列舉。 #條件二:讓同學群學,最低標準為:有發表的分組討論,社團。 ===附錄一:國中會考後的垃圾時間=== ◎ 李芳遠(作者現職國中教師,台南市民) 籃球比賽第四節常會出現「垃圾時間」,勝負已定毫無可看性,卻又不得不走完流程。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垃圾時間也存在於國中會考結束到畢業典禮前的空窗期。 校方不斷的三令五申,會考後還是要按課程計畫上課,不得有放任學生看影片、玩桌遊、出去打球等違反正常化教學的行為出現。實際上,考完會考的學生,怎可能會安分的坐在位置上聽老師上課?學生的心態就是等畢業,所以學校會盡量將高中職端入班宣導、班際球賽、校外教學排在這一段空窗期裡。這段空窗期的學生請假率也會暴增。 高中端學測過後到畢業前的空窗期更長,一間教室內,兩個世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是制度面的問題。多元入學方案,會考時間如果延到學生畢業後,相關的作業便會跟著延後,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學校端只能配合制度,儘量安排多元課程,讓應屆畢業生在這段空窗期中,不要成為校內遊魂。 上位者當然知道有這樣的垃圾時間存在,所以畢業典禮時間提前,也是個辦法。這些年來的教改,一直在做滾動式修正,面對各種衍生出來的亂象跟不公平之處作微調。看到每一屆的應屆畢業生在垃圾時間坐在位子上放空、煮火鍋、玩桌遊、看影片、睡覺,這就是垃圾時間裡的現象。期盼上位者能集思廣益,做出更好、更有教育意義的安排。 ===附錄二:老師最痛苦的垃圾時間=== ◎ 王文君(作者現任教師,台中市民) 昨天有李老師投書「國中會考後的垃圾時間」,看完後心有戚戚焉。 雖然我不是國中老師,但老公是,他今年帶國三,帶的是其他老師的「後母班」。當會考結束後,他就說班上二十八個學生,只有十三個學生來學校,這些學生是不得不來學校,但就算在學校,也只是在玩手機、玩平板、吹冷氣,把班級教室弄得亂七八糟,完全不聽勸,也叫不動!老師看到這種情形,怎會想要上課?更別提帶學生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了!老公說他只能「數饅頭」,希望快點撐到畢業典禮,趕快把學生送出去。 其實我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會考要這麼早考?不能在六月初?或者以我們那個考試定終身的年代,在七月初考嗎?以前可以這樣做,為什麼現在各方面資源更多、條件更夠,反而不行呢?上位者,你們知道嗎,這段時間是一些國三老師最痛苦的日子,深怕血氣方剛的學生在學校搗亂搞破壞,每天都戰戰兢兢!難怪我問老公,你要不要接下來的一年,再去帶班,他直搖頭揮揮手說:「不不不,讓我好好休息一年吧!」語氣裡透露著很多無奈。 ===附錄三:拜讀「國中會考後的垃圾時間」,感慨萬千!=== ◎ 王坤楠(作者為私立高中兼任英、日語教師,新北市民) 作者李老師敘述的是國中生,然而普通高中學生「學測」後的垃圾時間更長、更扯!尤其是私立高中,有些學校連課本都沒發,學生反而高興,校方也省了一筆經費,真的很扯!一間教室,兩個世界,學生三五成群吃東西喝飲料聊天這還不打緊,玩手機遊戲還對打、打麻將(有撲克牌式的麻將牌)、帶筆電來玩遊戲看影片、還有女學生帶了化妝品及工具包來,在教室內大剌剌地化起妝來,真的是看不下去!然而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學校怕招不到學生,故較不知名且偏僻的私立中學都把學生們當做是「大客戶」伺候,不敢得罪!很悲哀! 李老師提到「這是制度面的問題」,說的沒錯,確實是制度面的問題,但不應該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不管是畢業典禮時間提前,還是會考或學測的時間延後,都有討論空間。教育官員若不用心解決這個問題,那就不只誤人子弟,更會讓很多老師喪失教育熱忱! ===附錄四:讓「垃圾時間」變黃金=== ◎ 薛慧枝(作者是國中教師) 拜讀貴刊〈會考後的垃圾時間〉投書,提到國、高中會考、學測後到畢業的這一段垃圾時,確實是制度所造成的問題,不論是將畢業典禮提前,還是會考時間延後,都值得主管當局深思並研擬對策。 然而,在制度面尚未改變之前,身為第一線的教師,是否可以率先做出改變?先前曾教過的學生,在拿到畢業紀念冊後找我簽名,她意有所指地笑問:「老師你們現在的錢很好賺吧?只要坐在教室做自己的事,很輕鬆,不用上課,當薪水小偷,學生都在玩自己的喔!」我告訴她:「我都有在上課,不是薪水小偷喔!」 三年前任教畢業班,這段「垃圾時間」,我帶孩子們看「芬妮的勇敢旅程」電影,運用故事六步驟分析影片,認識納粹的迫害與勇敢的芬妮;請學生上網搜尋鍾肇政、鍾肇政生活園區相關訊息,了解本土國寶作家;介紹一間獨立書店,發掘在地特色店家。然後嘗試將以上素材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對即將升高中的他們,「垃圾時間」不僅不留白,還學到WORD編輯排版這項可以帶著走的能力,以及無形的素養能力。 今年,又再帶三個畢業班,因為畢業典禮時間提前,「垃圾時間」縮短,時間有限。就以「故事課」為主軸,運用報紙內容仿寫警世故事;接著從雷丘律師的業配文,找出所有故事哏;然後觀賞泰國勵志廣告「漂浮的足球場」,以及埃及溫馨影片「另一雙鞋子」,運用故事六步驟分析兩部微電影;最後,再依照英雄十二旅程的故事架構,讓學生到圖書館以書名來編寫微劇本。期間,自然有極少數想耍廢擺爛、不滿的聲音,也有學生質問我:「跟其他老師一樣放輕鬆不是很好嗎?」秉持著教學正常化,我溫和地堅持著。中間偶爾也會配合各班煮火鍋、烤肉或參訪,極力成全他們的活動。 畢業前,他們跟其他老師反映說:「國文課好有趣,可以自己編劇、寫故事呢!」我認為「垃圾時間」其實是可以變「黃金」,端賴第一線的師長們,如何使其華麗變身?至少在制度面轉變前,我們可以用行動來改變,讓學生和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不是嗎? ==自主學習四大元素== ===一、自主學習子題對話=== <table style='border:none;float:right;margin:0.5em 0 0.8em 1.4em;'><tr><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42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480px-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 width=275 height=275 /></th></tr><tr><th style='border:none;'>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th></tr></table> #Q:什麼是組課共學? #:A:為了鍛煉自主學習帶領能力而生的課程方式,其核心的四個元素如右圖所示。具體操作是由學習者反思自己有「動力」的學習需求,經過和搭檔討論與策畫,號召有相同需求的人一起按「約定」共同學習。發起組課倡議的人稱為「課主」,響應倡議參與學習的人稱為「參課者」。 #Q:自主學習是「自己學習」嗎? #:A:不是,群學是自主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元素。原因有二:其一,學習者的主體,在最底層其實蘊涵著自我與群我兩種成分,一味以自我去理解會造成曲解;其二,以當前知識、技能折舊之快,只有「學習社群」透過協作才有辦法因應。 #Q:自主學習是一種教學法嗎? #:A:不是。教學典範練得再厲害,也不會因此進入自主學習典範。因為<br/><span style='font-size:13pt;font-family:標楷體;'>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span><br/>必然會同時涉及「技術選項」、「人際關係」、「意識型態」三個面向的改變。<br/>在「技術選項」方面,學習靠硬灌是不行的,自主學習會儘量: #:#讓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包括學什麼和怎麼學。最進步的作法就是讓學習者「組課」。 #:#會善用水平整合,引導學習者進入「討論模式」;讓學習社群的成員特質互補且能相互糾錯;用協作進行平行操作;用乘法協作取代加法協作。結果是即使普通、平凡的同學也會變得更厲害。 #:#排課則傾向多個小時連排,增加學習安排的彈性。 #:#常常用 OST 導出「智群」,使得方案靠譜,更具可行性。 #:在「人際關係」方面: #:#自主學習會降低老師與同學之間的不對稱性,轉變成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由資深學習者對資淺學習者進行陪伴、嚮導、教練。 #:#「立約承責」是須要反覆強調的關係基礎。 #:在「意識型態」方面,自主學習認為: #:#「剛好比最好更好」。 #:#群學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經常會成為學習社群中的最佳化適應策略。 #:#相信「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背後是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 #Q:帶領自主學習有要領嗎? #:A:有,<span style='font-size:13pt;font-family:標楷體;'>提高學習者的高度是自主學習典範的第一要領。</span>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學習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學習的英雄。能夠這樣子做,帶領自主學習就會如順水行舟;相反的,讓同學覺得自己只一個沒能力承擔的小屁孩,帶領學習會如逆水行舟。<br/>而「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所以說「金字塔化」是自主學習的天敵。相反的「均優化」會生出很多有高度的位置,是適合自主學習的社會結構。 #Q:自主學習是一種更成功的學習模式嗎? #:A:不一定,自主學習其實常常會被搞砸。在學習社群中不是只有好事會共振,壞事一樣會共振。有別於傳統教學模式,群學關係中個人對學習的消極態度,不只影響他自己,也會強烈影響學習社群中的其他人。學習社群總是會變成這樣:有人會丟出一些負能量(無所謂、抱怨、找麻煩……)到整個學習社群,而學習社群中也會有人提供正能量(溝通、協調、願意多做一些……)來中和這些負能量。只要中和之後,還有一些些正能量剩下,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上發展。但是如果中和之後,是負能量比正能量多一些,哪怕剩下未中和的負能量不多,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下發展。 #Q:什麼人都能來帶領自主學習嗎? #:A:本身是好的學習者,才能來帶領自主學習。這種人會提高自己的「後設能力」,也會不斷提高自己生命的維度,想辦法為自己找一個適合框架,不斷吸收經驗再建構,讓框架成長,容納更寬大的人生,包容自己也包容他的同學。 ===二、兩種典範下的師生關係的比較=== ====(一)傳統典範下的師承關係====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90%;' align=center><tr> <td style='border:none;'><p class=p-1>1.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p> <p class=p-1>2.不同同學在同一時間,通常進行近似的動作</p> <p class=p-1>3.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導</p> <p class=p-1>4.老師對各個學生發布作業並批改作業</p> <p class=p-1>5.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評量,並進行橫向比較</p> <p class=p-1>6.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與學習表現</p></td> <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200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d/傳統師生關係圖示.svg/240px-傳統師生關係圖示.svg.png' width=200 height=200 /></th> </tr></table> ====(二)自主學習典範====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90%;' align=center><tr> <td style='border:none;'><p class=p-1>1.全部師生會進入討論模式,必須把想法打磨到伙伴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合作</p> <p class=p-1>2.「群學主體」中的成員,特質會互補,也能相互糾錯</p> <p class=p-1>3.同一時間成員常進行平行操作(分工合作)</p> <p class=p-1>4.成員之間會共振,只要正能量略大於負能量,整個學習就會螺旋攀高到新高度</p> <p class=p-1>5.風險:一個成員「不學」,通常會變成負能量,若無法中和,「群學主體」會瓦解</p></td> <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200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1/群學共振圖示.svg/240px-群學共振圖示.svg.png' width=200 height=200 /></th> </tr></table> <mwdetails><summary>名詞解釋:</summary> *資淺學習者:就是指同學。另一個相對稱謂「資深學習者」就是指老師。 *群學中的共振: *#共振一,討論模式:人在「獨自創作」時與「群內成員間相互響應」時,兩者大腦的工作模式完全不同。後者會讓大腦井噴出更多的想法。<BR/>這種相互響應,語言文字有之,但有更多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這些「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有些科學已經弄明白了,有些科學還沒有弄明白。所以實體互動比線上互動的相互響應好非常多。 *#共振二,相互糾錯:群的經驗總和,遠大於單一成員的經驗。在善意與相挺的情境下,源自單一成員相對有限經驗的盲點與錯誤可以被「群」糾正。 *##這需要更多時間以供成員間相互核對。越倉促這個功能就不明顯。 *##這也需要成員間「看破又願意點破」,沒有破冰的群這個功能也不明顯。 *##由同群成員共建的「資源池」就非常重要,它可以橫向累積(跨成員),也會縱向累積(跨時間) *##從「可信」的「資源池」提取經驗與知識,相較於直接從網際網路中提取,過濾掉了大量的惡意與刻意操弄 *##群的經驗有效整合,越能對抗網路上知識的高速折舊。維基百科對抗知識折舊的能力,就遠大於我們每個人。<BR/>而這方面英文維基百科又遠超中文維基百科(為什麼會這樣?)科學條目又遠超非科學條目(為什麼會這樣?) *#共振三,平行運作:就是「基於比較利益的協作」,「老天給人兩份本事也不會給人兩份時間」。「『分工協作』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2」 *#共振四,「『安全』和『信任』」。「安全」靠感情,但被騙過之後,很難再恢復信任,是屬於多輪博奕,這部分是「理性」 。「『相挺』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1」。 *#共振五,立約承責。使權責相符,避免外部性放大導致「公共財的悲歌」(對於公有資源都只想無節制的消耗,卻不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或遵守約定)、「搭便車」的情況發生。 *:五種常見的群內共振,有一個口訣:討論,糾錯,相挺,協作,立約承責。討論,糾錯算一組;相挺,協作算一組;立約承責自己算一組,三組構成一個三角形。 *:以上這五種共振越活化,成員之間的「乘法協作」就越明顯,而「群我」就會越真實具體,越遠離用「故事」虛構出來的「共同想像」。大家也會覺得這個「群我」主體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而不只是把某個共同想像當成達成目的工具。如果群我只是工具,那麼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是可以被貶抑和踐踏的。 *:群學生態系之下,會有兩項常見的發展: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常成為群內個體我優勢的多輪博弈策略,無須說教。 *#「群的成敗由大家共同承擔」,因為不是正能量會共振放大,負能量一樣會共振放大,不自救「群」會瓦解,不會有人來救你們。 *行動學習:是指同時具備「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三種元素的「任務驅動式課程」。 *♡個體我和群我互為主體: *#主體,本身即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br/>不只是完成某些目的工具,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br/>可以被貶抑和踐踏和無底線的利用。 *#群體中的每個個體是一個個主體,<br/>而不只是被伙伴利用的工具,<br/>也不只是達成整個團體榮譽或利益的工具。 *#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都相互承認彼此的主體性。 *#「群我」也是一個主體,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可以被愛、被尊重。而不只是方便大家合作的「一套假想」。它多於所有成員主體簡單的相加,所以才能引發成員間的彼此「共振」。 *#個體成員對「群我主體」有共識。 *#在探索方法上,請在組課過程中,除了看表面上發生的事情之外,還去看「表象之下」的權力與情感流動。不要外求於文章和書籍,因為連「有沒有主體這回事」,都充滿了歧義。你會迷路。 *加法協作:指共同產出,由群內成員貢獻後簡單匯整混加,同群伙伴沒討論也行。 *乘法協作:指產出如未經群內伙伴討論、綜整即無法形成。伙伴間有「共振」發生。 *♡以社區大學組成電影社為例,解釋「加法協作」與「乘法協作」。電影社社長,將十幾位成員分組,分為愛情、飲食、藝術等組找電影片單,開始時最容易的辦法常常是叫每一個人交出兩部電影片單,然後湊出整組的片單,彼此間沒有進入「討論模式」,這就是典型的「加法協作」。<br/>後來社長修改規則:每組除了交出片單之外,還要交一篇「導讀」,說明片單中各支影片彼此的關係,「導讀」的內容須要組裡大家都同意,並且向全電影社進行說明。<br/>這一點改變,就使各組進入了「討論模式」,並且產生了「乘法協作」,引起伙伴間的「共振」。 </mwdetails> ===三、後續參與機會=== #政大「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六梯 #[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青年彈性學習網絡 ===四、用自主學習養大台灣小孩,尤其要重視「群學」=== ====(一)自主學習對台灣教育的好處==== #土雞指數 #趴趴走指數 #協作共振指數,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二)三個大方向==== #軟化科層,或者說減少科層,增加網絡 #降低金字塔 #用「班本課程」將「自主學習納入教育的基本需求」 ==望向遠方==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3/三種經濟共存.svg/1280px-三種經濟共存.svg.png' width=800 height=312 /> ==報告摘要== <img src='http://files.quality-learning.net/qlFiles/202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手冊圖片/2023_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_page-0001.jpg' class='gray328' >  <img src='http://files.quality-learning.net/qlFiles/202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手冊圖片/2023_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_page-0002.jpg'class='gray328'> <img src='http://files.quality-learning.net/qlFiles/202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手冊圖片/2023_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_page-0003.jpg' class='gray328'>  <img src='http://files.quality-learning.net/qlFiles/202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手冊圖片/2023_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_page-0004.jpg' class='gray328'> <img src='http://files.quality-learning.net/qlFiles/202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手冊圖片/2023_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_page-0005.jpg' class='gray328'>  <img src='http://files.quality-learning.net/qlFiles/202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手冊圖片/2023_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_page-0006.jpg' class='gray328'> <img src='http://files.quality-learning.net/qlFiles/202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手冊圖片/2023_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_page-0007.jpg' class='gray328'>  <img src='http://files.quality-learning.net/qlFiles/202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手冊圖片/2023_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_page-0008.jpg' class='gray328'> <img src='http://files.quality-learning.net/qlFiles/202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手冊圖片/2023_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_page-0009.jpg' class='gray328'>  <img src='http://files.quality-learning.net/qlFiles/202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手冊圖片/2023_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_page-0010.jpg' class='gray328'> <img src='http://files.quality-learning.net/qlFiles/202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手冊圖片/2023_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_page-0011.jpg' class='gray328'>  <img src='http://files.quality-learning.net/qlFiles/202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手冊圖片/2023_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_page-0012.jpg' class='gray328'> <img src='http://files.quality-learning.net/qlFiles/2023/教育再公共化聯盟/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手冊圖片/2023_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_page-0013.jpg' class='gray328'>
返回「
2023論壇/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
」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有關 MediaWiki 的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