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2013論壇/親愛的,上課有趣了! 的原始碼
←
2013論壇/親愛的,上課有趣了!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編輯此頁面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當我發現喜歡跟年輕朋友「討論問題」時,服完兵役,我就毅然決然離開原本任教的國中,到高中去另起爐灶。 ===一、緣起(民國71~73)=== 剛開始我是轉入一所教會學校任職,同事們對於我輕易地離開公立國中都 有點驚訝,我則不置可否;但在短短的兩年中,「互動教學」的秧苗似乎就已 在我內心深處紮根、滋長…。雖說是第一次任教高中,由於當兵前有整整一年 的實習經驗,對於一般的教室經營,還算得上是得心應手、駕輕就熟,但在第 一次段考過後,師生之間已不再新鮮,眼看台下的莘莘學子在上課時所顯露出 來的倦容,我的焦慮便一直縈繞腦際,後來我得到一個結論:「中規中矩、按 部就班地教學」是不夠的,即使教師所端出的「菜餚」饒富營養,但如果無法 引起學生的食慾,甚至連筷子都不想動一下的話,那也是枉然;因此我開始思 索,如何才能將部份意興闌珊的學生引進我的教學流程裡邊兒。 ===二、醞釀(民國73~77)=== 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在私校的兩年,我也曾大膽地將學生帶至室外廣 場,進行歷時一節課的「分組討論」,之後再進入教室實施「綜合座談」,然 而不必諱言,由於師生的經驗不足,除了在校園中引起旁人的側目外,這唯一 的一次室外教學,其效果不甚理想;之後我經甄試錄取至一所竹苗區排名第三 的公立高中,由於升學競爭激烈,加上該年又碰到增額錄取(學生),致使一進 去就必須擔任三個班級的國文,再兼一班導師,而每班五十餘人的學生數,備 課及批閱作業的繁重不在話下;學校是綜合高中,但普通科還是標榜升學,我 在該校待了四年,送走一班學生,雖說締造了前所未有的升學成績,但即使置 身於以升學導向為主的高中,我還是試著推出我所念茲在茲的「互動教學」。 ===三、突破(民國77~79)=== 民國77年,我進入園區實中任教,那是一所比較特殊的實驗學校,當時的高 中一屆只有兩班,每班的學生數不到35人,學校經費充裕、設備又好,在客觀 條件如此優異的環境中,我便把握機會,全面推動我朝思暮想的「互動教學」 ;兩年下來,成績堪稱斐然,尤其是第二年,班上只有18位學生,我就儘可能 多方嘗試各類模式的教學活動,獲致相當不錯的口碑;出國前夕,我將已開發 出的38個教學活動加以彙整,交由「國文天地」雜誌社代為出版,定名為《高 中國文教學活動設計》,算是我從事「互動教學」第一階段的平實記錄。 ===四、震撼(民國79~88)=== 之後在異鄉(美國)的三年,我曾親眼目睹國外小學老師積極引進家長資源的 諸多良方,以及其所實施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經由我多方打聽,國外的年輕 學子「喜歡上學」,這個事實的確讓我產生很大的震撼,回國以後,這個震撼 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延續我教育改革的基本動力(請參閱拙作《一點佛心些許禪 意》)。…我時常在想,為什麼一般「單向傳播」的教學不易引起學生持續聽 課的興趣?經由我長期的觀察,體認出其原因有二:其一,教材的枯燥乏味, 其二,教法的僵化死板;於是我在民國84年返回母校任教以後,便積極開發活 潑深化的「互動式輔助教材」,希望能在國文教學的領域中開展出一片多采多 姿的綺麗桃源;經過三年多的修正、琢磨,拙作《高中國文互動式語文表達能 力教學輔助教材》陸續問世,以往十餘年來所蓄積的經驗跟創意,在這套輔助 教材中展現出相當程度的釋放與發揮,而歷年來我在班上常態實施的「互動教 學」,因此也獲得非常多樣化的回饋和肯定,這算得上是我教學生涯中足堪師 生共享的一大樂事,從歷屆學生寫給我珍藏的謝師卡或信函中,就可略窺一 二。 ===五、活動簡介=== 大致看來,我平時在班上常態實施的教學活動(請參閱「教學 觀摩」及「心得報告」CD光碟http://www.youtube.com/watch? v=HgRLW7POrzk&feature=youtu.be)可分為兩方面:第一部份是由教師所主導的 「從問題到解答Q-A」,其中除了精簡的傳統教學外,最主要的是大幅增加了 師生以及同儕之間的密集互動,那是經由老師提問、學生舉手搶答的方式所進 行的緊湊流程,此舉不但可以掀起學生上課的熱情,而同儕之間的競賽,更可 提振上課時的討論風氣,引發其深入探究問題的興趣,但最重要的,我認為是 無形中逐步養成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促使其提升收集資料和精確判斷的能 力;長期實施以來,我獲致的信念是,老師只要給學生舞台,他們往往都會有 水準以上的表現。第二部份則是完全由學生擔綱演出的「心得報告」,屆時老 師只要在台下評分即可,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其間不妨穿插少許即興的問答, 這樣一來,一場全班參與、歷時兩節課的「口頭報告」就算是圓滿結束;我通 常以一次段考為單位,舉辦一次(甚至兩次)心得報告,所有的學生可以針對他 想深入探討的議題先行收集資料,在完成其書面報告後,我再安排兩節課的時 間,讓各組的學生上台作口頭報告,同學們必須利用所分配到的這兩到三分鐘 的時間,盡情嶄露頭角、表現自我,老師當場給予評分,以作為口頭報告的成 績,之後再評量其書面報告,當作一次的作文成績;實施多年以後,不論是仍 在高中就學的學生,或是已經進入大專院校的學長,大家都給予相當高的評 價,他們普遍認為,這種「上台報告」的教學活動,不但可以讓他們吸收到其 他同學的多樣觀點,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在大庭廣眾前發表意見的自信跟能 力,不論以後在大專院校中籌組社團,或是進入職場前的面試,都會有很大的 助益;而前幾年大考中心全面舉辦的「語文表達」學力測驗,以及日後參加推 甄或申請入學的口試,我們的學生往往沉著應戰、毫不慌亂,亮麗的成績單更 增加了我繼續實施、推展「互動教學」的信心。 ===六、使命感=== 一般而論,「單向傳播」教學難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開闊長遠的眼 光胸襟,而我在鑽研教材教法的過程中,有深切的認知:即使生存在過去聯考 或現今多元入學的體制下,只要老師們願意調整一下心態,運用些許巧思, 就可以慢慢改進普遍上被認為是保守呆滯的課堂面貌;我所持的理由是:面 對15到18歲的年輕朋友,在語文教學方面,老師著實不用再逐字逐句地解釋翻 譯,把學生應該自行達成的學習目標照顧得無微不至,甚至有些教師(或出版 商)還幫學生準備好《閱讀心得》,這真的是令人扼腕再三、浩歎不已,因為 這樣一來,不但限制了年輕朋友的思想,戕害了莘莘學子的創造力,閉塞了所 有的想像空間,更嚴重的是,把學生學習的胃口給搞壞了,以致許多的學者專 家發現,學生只要離開學校,求知的嗜好也跟著消磨殆盡,更有些人視閱讀為 畏途,從此不碰書本,輕易葬送了吸收新知的鮮活生命,這是十分可惜且令人 遺憾的。如此論述,與其說成是「對教師的指責」,不如應該是「對自我的期 許」,就像我在拙作《為竹中學子尋夢》中所稱:…雖說身處地狹人稠的台 灣,誰敢漠視升學的重要,有誰不為自己的兒女擔驚受怕!然而,在學弟妹的 求學過程中,是否唸書就必須和苦悶劃上等號?是否考試就難免跟焦慮糾纏不 清?這的確是我始終高度質疑,也不願輕易臣服的;說真格的,台灣真正需要 的是有創意、能發揮想像的各方人才,這樣才會有機會走出「替人代工」的擁 塞窘境,但長期以來,如果學弟妹們花大量的時間、精力,都只是在「講光 抄、背多分」的框框架架中沉浮,經年累月,永遠只能在精熟解題技巧的孜孜 矻矻裡打轉,我著實難以評估台灣還要多久才看得見「自創品牌」的絢爛曙 光。 ===七、理論架構=== 最後,我想談一下「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教學的理論基礎,我們瞭解,傳 統的「單向傳播」教學行之有年,教師盡情地在講台上舌粲蓮花,台下的學生 則在「背多分」的考試氛圍中,厲行「講光抄」地照單全收,長此以往,學生 在沒有參與感的教學情境中,逐漸喪失了深入探究問題的主動跟熱忱,經年累 月下來,之後的教學便容易流於教師唱獨腳戲的場景,誠如我在《春風再拂師 生面》中所說的:…老師們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對某些《文學精品》多所體會, 在講台上大肆發揮、天花亂墜一番,你的學生便也能如沐春風地「入耳箸心」 感動不已,而結果往往是台上講得口沬橫飛,台下睡得口水直流,慘不忍睹! …近年來,我有深刻的體認:學習是一項逐步、親自探索的建構歷程,而老師 所扮演的,不應該只是一個逕自提供標準答案的角色;但大多數的教師卻為了 「趕進度、省時間、維持課堂秩序」諸多似是而非的理由,一味地實施枯燥乏 味的「單向傳播」教學,無形中便徹底剝奪了學生共同參與討論的機會。我們 知道,一向標榜多元思考、展現百花爭妍的語文課程是十分不宜只傾聽教師單 方的大鳴大放的,因此,老師是否願意開放論述空間、搭建精緻的思辯舞台? 就成為是否能全面推展「互動教學」的先決條件了;平心而論,前文中一再提 及近十年來常態實施的「互動教學」,效果堪稱不惡,而其操作的可行性已獲 得多方的肯定與支持,因此才不揣冒昧、拋磚引玉,還望行家同道不吝賜教指 正,讓「互動教學」能儘快成為高中國文教學的課堂主流,如此假以時日,庶 幾可使老師經常享受教學,而學生也能自然流露出快樂學習的天真笑靨。 【註】請參閱賜教[http://www.youtube.com/watch?v=HgRLW7POrzk&feature=youtu.be 劉正幸老師簡介(http://www.youtube.com/watch?v=HgRLW7POrzk&feature=youtu.be)]--互動教學與趣味經營
返回「
2013論壇/親愛的,上課有趣了!
」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有關 MediaWiki 的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