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2017論壇/守護台江及暗蟬的Maker 的原始碼
←
2017論壇/守護台江及暗蟬的Maker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編輯此頁面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台江的經驗反思及可能== 台南市安南區古稱台江,開台史地,為從在地進行教育改革,進行知識解放,重建公民社會,台南社大台江分校與海尾朝皇宮,從十年前推展《大廟興學》行動,營造一村一廟一學堂、一村一廟一樂團,做為孩子放學後的學校,形塑在地學校、自學團體、學生自主學習的社區支持體系,同時,為促進親師生認識家鄉,守護環境,以河川水圳等流域環境做為教室,進行各項社會實踐學習行動,因此結合台江高國中小學、社區、NGO社團,成立台江流域學校/學習社群網絡,每月規劃各項台江流域學習行動,包含淨堤、監測水質、植物生態調查、台江社區博物館走讀、台江青春伴行、台江流域專題研究人文營…等在地學習活動,擴大自主學習的在地資源,以及營造台江教育改革的支持網絡,開創學習型社區。 2016年發生台江國家公園七公頃的城西防風林,恐被砍除做為垃圾掩埋場的危機,此處乃是台灣特有屬、特有種的台灣暗蟬棲地,一旦被防風林被砍除,將對台江國家公園生態造成重大傷害。因此,社大台江分校、海尾朝皇宮、台江文化促進會、台江流域學校及社群為解決這項環境保育危機,除了透過台江廟口公民會議,邀集台南市政府及國家公園、大廟、社區及環境保護等NGO組織討論之外,同時2016年台江流域專題研究人文營,更進一步以「社會設計」的Maker概念,以守護台灣暗蟬為主題,引導學生深入台江社區環境現場,探究問題,共同討論、共同思考、共同設計、共同改變,在去年成功促成台南市政府、台江國家公園共同守護台灣暗蟬,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及設計、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中長安國小《水水長安》提出「真愛晨曦,戀戀防風林」社會設計方案,共同創作繪本及蛣蛚舞創作,同時發起募款,印製明信片,讓更多人參與守護台灣暗蟬行動,進一步了解台灣暗蟬的珍貴,進行校內與社區、社群的倡議行動,獲得文化部長鄭麗君、珍古德博士等人的響應支持。 海佃國小《小台江》師生則提出「守護台江,蛣蛚!蛣蛚!SOS!」環境劇場,以及提出呼籲台江國家公園將城西防風林列為特別景觀區的連署行動方案,師生共同編創劇本、製作道具、排演,進行全校性演出,同時也到社區廟口演出,發動連署,倡議守護台灣暗蟬,獲得聯合國和平大使珍古德的支持,促成台江國家公園檢討將城西防風林列為特別景觀區,並與香港理工大學、彰化原斗國中等學校,進行環境守護經驗交流,2017年年初,更以騎乘單車,巡守水圳的社會倡議方式,進行八堡圳、嘉南大圳、濁幹線水圳,做為國家綠道的踏查行動,沿途拜訪水圳沿線社區及大廟,例如林北社區、土庫媽祖廟、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溪北六興宮、永安國小、吉貝耍國小等,全長二百二十八公里,倡議政府規畫台灣水圳國家綠道,做為各地學校及學子水圳遊學、守護環境的學習綠道。 台南社大台江分校與海尾朝皇宮,推動大廟興學,企圖從在地建構教育改革、知識解放、社會重建的支持體系,創造處處可學習、時時可學習的學習社區網絡,建構以大廟/社區做為孩子放學後的學校,培育積極公民及其實踐社群。其中長安國小「水水長安」及海佃國小《小台江》,結合大廟興學、台江流域學習網絡及資源,培育親師生,成為「為家鄉設計」的Maker,探究台江流域環境問題,進行各項社會設計與思考行動,其過程,值得與全國教育工作者、自學團體及學生共同分享討論,從在地行動,結合大廟、學校、NGO及社區,擴大自主學習資源,開創Maker運動的支持體系,以為家鄉設計及思考的力量,改變家鄉與解決問題。 ==吳茂成──為台江設計,從實踐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 各位台江流域專題研究同學平安 一天忙於為台江研究,為台江設計的踏查、訪談、分組討論,若是失去了問題意識的感知能力,我們很容易忙茫盲。 台江流域專題研究,大家要從教室到爐渣漁塭、台江國家公園、溪頂寮社區的點線面空間,發現這一條守護之路的路徑知識,這是台江流域專題研究小論文研究的重要訓練,也就是感知的能力。 踏查現場、拍照記錄、採訪耆老、探究過去生活情景…發現在地的人事地物,歷史的變遷,從人與事物,從社會與環境的互動,進行觀察討論,整理在地知識,發展研究問題意識,探究在地遭遇的困境,思考解決對策,同時,勿看輕近身常見之物,才能發現台江在地珍貴資源,思考如何擴展其影響力。 這是台江流域專題研究重要的精神,研究本身是探究研究過程的路徑知識與問題意識,進而與套裝知識對話。 簡言之,將一路踏查訪談的過程,以說故事的描述方式,化為人事時地物,看見什麼、聽見什麼、聯想到什麼、整體感覺如何?有何疑問…寫在一張A4 紙,或是用圖像記錄,做成筆記,寫下這一路的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研究發現…簡言之,整理踏查的過程經驗,進而看見經驗的獨特性,如此,我們才能接上台江這塊土地的地氣,打開自己在台江的生活經驗,進而發展抽象思維,思考可持續、可參與,為台江設計的社會實踐方案,也就是學習自我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 台江流域專題研究,走入第三屆,我們以社會實踐的研究精神,親師生共學,走入社群,走入土地,看見台江家鄉的種種,大家在教室與學者專家對話,踏查台江環境現場故事,走進社區採訪耆老…目的在於促進自己,也刺激自己覺察到自己今日所為而來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探究自己與台江鄉親、生活環境的關係,激發出問題意識,這即是大悲心升起的因緣,懷著大悲心走進環境,我們的眼睛會變得更銳利,我們的耳朵會聽得更遠。 '''為公共而思,為台江而設計。一如同學走入防風林之後,一陣感動升起:要保護台灣暗蟬。這是人與環境之間的感知反思,無需語言的理解,一如同學的反思,既是台江國家公園為何要蓋垃圾掩埋場? ''' 大家前往溪頂寮大廟保安宮,在大道公廟訪談商業、宗教、社區、文化各界的鄉親,透過對話了解在地人的心聲,直指台江的發展被公部門定位錯誤,一連串的錯誤政策,不斷的發生…這是台江面臨災難社會的危機;大家在港仔西防風林蔡姑娘廟,聆聽八十六歲的郭昆山耆老的在地生命故事,他見證了這片曾文溪口、港仔西海埔的社會地理變遷史,從西平湖到溪口牽罟,從種植菅芒到種植木麻黃護沙,從圈地築塭到今日的焚化爐、垃圾掩埋場,在地老人家敘說著希望,希望這些焚化爐掩埋場,不要再留給子孫,盼能恢復西平湖、港仔西的清淨與美麗。 這是真實的小論文研究,當我們站在溪頂寮大廟口的水圳綠道,立於港仔西溪筏港,我們看見台江還是有希望的。 這份希望在台江流域專題研究人文營,化為小論文,將鄉人的心聲,地方發展願景,可貴的環境資源,化為可持續、可參與的台江社會實踐論文,促進更多社群,共同參與、共同倡議、共同行動、共同改變台江的未來。 如此學習,如此研究,才是有「用」之用的社會參與學習。 ---- '''參考文章 ''' 一、發現大廟現代性,尋訪青年的反思 《台江就是一座學校》:http://202.39.64.154/~private/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1181 二、台灣流域環境遭遇困境及解決策略─以台江河川守護運動為例 《台江就是一座學校》:http://202.39.64.154/~private/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988 三、像台江一樣思考─探究台江社會與生態共生的靭性系統可能 《台江就是一座學校》:http://202.39.64.154/~private/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984 四、地方學,在於地方有學! 《台江就是一座學校》:http://202.39.64.154/~private/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1124 五、為台江設計,從實踐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 《台江就是一座學校》:http://202.39.64.154/~private/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954 ---- '''小台江行動學習的實踐歷程 ''' 黃靖雅/海佃國小《小台江》引水教師 首先播放小台江的招生影片,讓大家稍微了解小台江是一個怎樣的社團。 前陣子Ai人工智慧aphago打敗世界棋王,機器人比人類聰明、能幹的世界指日可待,但是,機器人卻永遠無法取代人類,因為人擁有機器人沒有的感受力,所以人會產生情緒,知道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然後會試圖改變,建造自己喜歡的樣態。我想這就是,小台江要給孩子的,透過體驗,增強他們的感受力,在透過討論、省思,建構自己的價值觀、判斷力,並且在生活中力行,為自己打造美好的家園,我們我們小台江是在行動中的社區maker。 接著跟各位介紹小台江的理念、組織與體驗活動課程 小台江是由茂成、海佃國小金春老師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家長所組織而成,以河為師,守護河川守護家鄉,希望孩子從行動中學習,成為地球的公民。海佃國小緊鄰嘉南大圳排水線,但學生對於嘉南大圳是疏離的,可使對安南區的老一輩的人相貌成或是我而言,嘉南大圳是生活的一部分,灌溉、洗衣洗澡、玩樂,透過淨堤河川巡守水質檢測讓孩子認識生活的環境,孩子從中發現環境被破壞,感受到厭惡、生氣的情緒,不管是撿垃圾或是打檢舉電話,都是在為河川發聲,為河川還有自己吐一口怨氣。我曾經問我兒子,在小台江學到什麼?他回答不會亂丟垃圾,當下我有快昏倒的感覺,吐槽他這個一年級上課就有教的規矩,還需要在小台江學嗎?我兒子振振有詞的說,我有去淨堤,知道亂丟垃圾會汙染河川,所以我絕對不會亂丟垃圾,這就是不一樣。 小台江從行動中學習,更關心環境,試圖改善環境,像是山海圳綠道就是10年前小台江水手在公聽會提出,希望嘉南大圳植樹的訴求,得到當時擔任立委的賴清德允諾,之後,政府與社區民眾許多的社會團體一起打造了現在大家看到的山海圳綠道。三天兩夜的百里溪行倡議國家水圳綠道也是目前小台江透過身體力行,串聯不同的社區互相交流,藉由媒體的力量傳達理念和訴求,河川是大地的命脈,水圳是農業的,唯有大眾正視,河川乾淨,生命才有保障,我們衷心的希望山海圳綠道的成功經驗能擴及到全國。 小台江的課程讓學生勇於為環境發聲,他們的想法單純,卻一言中地、一針見血。像他們演出的守護台灣暗蟬,我只是一個引導和陪伴的角色。因為當時我的研究所論文正在最後倒數階段,所以公聽會、實地訪查、連署活動、人文營,我參與的有限,因此'''我透過提問與討論,讓學生再現的學習經驗,轉化成劇本,'''孩子激動的說什麼竟然在國家公園蓋垃圾掩埋場,還有反問小小的一隻昆蟲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台下的觀眾大聲喊有! '''孩子的價值判斷很單純 '''孩子提出的質疑,就像宣告:國王沒有穿衣服,大人無法迴避,必須直接面對 好人還是壞人? 孩子提出來的想法,讓我們用更乾淨更純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看待環境 重視孩子的觀點,就是為我們的未來佈局,他們將為未來打造的樣式,就是他現在想像的模樣 7月即將登場的是小台江三大活動中參與人數最多的青春夜行,每個人用自己的腳走在生長的土地上,用心感受,重新認識我們的家園,我女兒說,在晨曦中站在田間,驚覺我住的地方怎麼那麼美想保護、愛惜的心情油然而生,家鄉的美讓人感動這些感動也會化為行動,我們更無法接受家鄉遭受破壞,會更勇敢的站出來,我很喜歡汽車廣告的台詞一個人的聲音很小,但是一群人一起吼就會有力量,小台江雖然只是一個學校社團,但是透過公民參與,連結其他的團體,我們的力量會變得更大,這些力量就是社區make的力量,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堅持作對的事,讓世界變得更好更健康,孩子從小就能培養這樣的信念和能力,r我們的生命就會有希望。如同珍古德博士說的「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
返回「
2017論壇/守護台江及暗蟬的Maker
」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有關 MediaWiki 的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