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論壇/閉幕」修訂間的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行 27: | 行 27: | ||
<tr><td>計畫重點</td><td>以全校整體落實新課綱為研究標的,探究學校課綱實施與推動情形,不設定主題。<br/>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依據學校特色、資源條件與學生需求,整體規劃與實施部定與校訂課程。中小學學校新課綱實踐挑戰主要為人與組織機制兩大面向;首先,學校課發人員對於課綱理解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動能與知能仍待提升;其次,課發組織與機制運作往往建立在各學科/領域/群科/特教本位的課程發展,缺乏宏觀與微觀彼此影響相互連動的整全式學校課程發展觀。<br/>本研究基於與國教院基地學校合作行動研究之成果,提出政策建議,<br/>第一,建議鼓勵學校運用整全式課程發展,強化校本培力與課發組織精進,應用本研究所發展的整全式學校課程發展之概念、工具與案例,協助學校從人與組織面向,解決學校課程不連貫與協調師資開發跨領域課程的問題。<br/>第二,建議提升學校具有蒐集分析多元資料進行整全式課程發展的自我診斷與系統創新的能力。</td><td>一、以第二期基地學校主題試行與國教院111~112年整合研究搭配,聚焦「課程發展指引」與「課程發展建議書」研擬。<br/>二、以主題為導向,進行研究與試行,主題名稱如下(詳如附件2): <br/>(一)戶外教育如何成為學生學習必要經驗與課綱設計。<br/>(二)議題教育在學校可以如何實施及課綱設計。<br/>(三)高中跨域協作如何落實與課綱設計。<br/>(四)社會情緒學習的人才培育取徑。<br/>(五)跨育樂學:學校本位的雙語教育與課綱設計。<br/>(六)融合教育在各類學校的實踐與課綱設計。<br/>(七)從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建構到全民原教:系統性的課綱設計。<br/>(八)2030學校教育圖像與課綱設計。<br/>三、原主題尚有數位學習、美感教育、自主學習、課綱設計與學習輔助、實驗教育,因部分主題與國教署現有推動專案內容具高度重疊性,故移除上述主題,另因應課程發展建議書對未來教育圖像需求新增2030學校圖像。 | <tr><td>計畫重點</td><td>以全校整體落實新課綱為研究標的,探究學校課綱實施與推動情形,不設定主題。<br/>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依據學校特色、資源條件與學生需求,整體規劃與實施部定與校訂課程。中小學學校新課綱實踐挑戰主要為人與組織機制兩大面向;首先,學校課發人員對於課綱理解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動能與知能仍待提升;其次,課發組織與機制運作往往建立在各學科/領域/群科/特教本位的課程發展,缺乏宏觀與微觀彼此影響相互連動的整全式學校課程發展觀。<br/>本研究基於與國教院基地學校合作行動研究之成果,提出政策建議,<br/>第一,建議鼓勵學校運用整全式課程發展,強化校本培力與課發組織精進,應用本研究所發展的整全式學校課程發展之概念、工具與案例,協助學校從人與組織面向,解決學校課程不連貫與協調師資開發跨領域課程的問題。<br/>第二,建議提升學校具有蒐集分析多元資料進行整全式課程發展的自我診斷與系統創新的能力。</td><td>一、以第二期基地學校主題試行與國教院111~112年整合研究搭配,聚焦「課程發展指引」與「課程發展建議書」研擬。<br/>二、以主題為導向,進行研究與試行,主題名稱如下(詳如附件2): <br/>(一)戶外教育如何成為學生學習必要經驗與課綱設計。<br/>(二)議題教育在學校可以如何實施及課綱設計。<br/>(三)高中跨域協作如何落實與課綱設計。<br/>(四)社會情緒學習的人才培育取徑。<br/>(五)跨育樂學:學校本位的雙語教育與課綱設計。<br/>(六)融合教育在各類學校的實踐與課綱設計。<br/>(七)從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建構到全民原教:系統性的課綱設計。<br/>(八)2030學校教育圖像與課綱設計。<br/>三、原主題尚有數位學習、美感教育、自主學習、課綱設計與學習輔助、實驗教育,因部分主題與國教署現有推動專案內容具高度重疊性,故移除上述主題,另因應課程發展建議書對未來教育圖像需求新增2030學校圖像。 | ||
</td></tr> | </td></tr> | ||
+ | <tr><td rowspan=2>學校數</td><td>一、109學年度<br/>(一)國小及國中:4間。<br/>(二)高中職:7間。<br/>(三)分布縣市: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br/>(四)總計11間。</td><td rowspan=2>一、 111-113學年度<br/>(一)預計50間,除擴大校數規模外,類型也將更多元。(國小、國中、普高、技高、綜高、特教及實驗教育、原住民族、離島、偏鄉小校)。<br/>(二)111學年度共計34所,學校名單(詳如附件3)。</td></tr> | ||
+ | <tr><td>二、110學年度<br/>(一)國小及國中:6間。<br/>(二)高中職:7間。<br/>(三)基地縣市-嘉義市。</br>(四)分布縣市: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嘉義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br/>(五)總計13間。</td></tr> | ||
</table> | </table> |
於 2022年9月6日 (二) 06:29 的修訂
目錄
一、 課綱試驗與試行的演化:從板橋教科書實驗模式至三峽模式的課綱研發
- 課綱研修,從過去板橋模式到現今三峽模式,有其時代脈絡可循,以教科書發展為例,過去是由國立編譯館統一發行,所以當時教科書的課程研發,著重在教室內的課程教學是否可行,所採取的方式是研究員進班與協作教師共同測試教科書的使用,九年一貫時期,也因循板橋模式,並無多大變化。而現今在一綱多本的情況下,課程發展就不會著重單一教材的研發,所以必須有新的模式作為課程發展的樣貌,因此國家教育研究院於99年11月立法通過,成為國家層級長期性與系統性的課程研究發展的機構,承接規劃執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下簡稱十二年國教課綱)研究發展工作,提出課綱研發的五階段循環規劃,期能使國家層級課程綱要永續創新與發展;此五階段包含規劃及研究、課綱研修、課程試行及修訂、課程實施、評鑑等階段(如圖1),建立國家層級課程綱要研修機制。
圖1 執行十二年國教課綱研究發展工作五階段 |
---|
二、 學校課程實驗及試行攸關完善課綱研修及課程發展配套
- 回顧108課綱發展,尚有許多未完善之處,例如:議題界定、文言文比例、核心素養轉化、議題教育及戶外校育等屬於課綱內涵層面,如果能夠在基礎研究階段加以釐清,並於「課程發展指引」與「課程發展建議書」有具體明確處理方向,並經由課發會與課審會機制確認,能有利於課綱研修。此外,從基礎研究角度,規劃試行前瞻創新課程與教學方案時,如能結合基地學校實施經驗進行研究分析,並將學校實驗歷程與成果及行政配套建議納入「課程發展建議書」及「課程發展指引」規劃,並持續在總綱與領綱研修階段持續透過基地學校試行來充實與調整課綱於學校實務運作的配套,以完善課綱正式上路前的整備。因此從「協作」觀點出發,搭建國教院與基地學校的相互支持網絡,協助地方及學校落實課程發展之理念與目標,搭配國教院課綱研發的十年發展計畫,緊扣著「系統創新」與「人才培育」兩大軸線,推動與落實本計畫研究。
三、 基地學校與下一輪課綱研發的連結與搭配
- 課綱發展及更新週期以8-10年為原則,依此下一輪課綱的發展時程,國教院須提出完成課程發展建議書,逐步啟動下一輪新課綱。故從108課綱實施日起,除了深化108課綱之外,也通過深化與落實逐步準備下一輪課綱。因此,許多重要的課綱即須開始透過基地學校進行發展與試行與發展,基地學校的推動必須開始緊密鑲嵌在下一輪新課綱的發展進程中。
- 由上,第一期基地學校(109-110學年度)主導任務:掌握學校在落實新課綱的轉化動力與實踐樣貌。第二期(111-113學年度,111.08-114.07),主導任務:從落實課綱逐漸轉向下一輪課綱的實驗與試行搭配課綱進程目標:課程發展建議書+課綱研修指引。
四、 國教院基地學與教育部相類似計畫的差異
- 目前這類結合學校進行課程教學發展及學校教育優化的相關計畫不少,各有其功能、目的與價值。以下表1說明國教院基地學校與教育部相類似計畫的差異。
表1 國教院基地學校與教育部相類似計畫的差異 |
---|
第一期及第二期基地學校規劃內容差異對照
重點項目 | 第一期 | 第二期 |
---|---|---|
計畫時間 | 109-110學年度 | 111-113學年度 |
背景 | 十二年國教課綱於108學年度正式實施,為掌握新課綱重要理念在學校端落實情況,設立13所基地學校以提供國教院多維度及多層次的研究場域,從而更整全的掌握學校在落實新課綱的轉化動力與實踐樣貌。 | 持續聚焦108課綱重要設計在學校的轉化及落實研究,但逐漸轉向下一波新課綱研發所需的課程教學創新實驗與試行。 |
目的 | 掌握學校在落實新課綱的轉化動力與實踐樣貌。 | 從落實課綱逐漸轉向下一輪課綱的實驗與試行。 |
計畫重點 | 以全校整體落實新課綱為研究標的,探究學校課綱實施與推動情形,不設定主題。 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依據學校特色、資源條件與學生需求,整體規劃與實施部定與校訂課程。中小學學校新課綱實踐挑戰主要為人與組織機制兩大面向;首先,學校課發人員對於課綱理解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動能與知能仍待提升;其次,課發組織與機制運作往往建立在各學科/領域/群科/特教本位的課程發展,缺乏宏觀與微觀彼此影響相互連動的整全式學校課程發展觀。 本研究基於與國教院基地學校合作行動研究之成果,提出政策建議, 第一,建議鼓勵學校運用整全式課程發展,強化校本培力與課發組織精進,應用本研究所發展的整全式學校課程發展之概念、工具與案例,協助學校從人與組織面向,解決學校課程不連貫與協調師資開發跨領域課程的問題。 第二,建議提升學校具有蒐集分析多元資料進行整全式課程發展的自我診斷與系統創新的能力。 | 一、以第二期基地學校主題試行與國教院111~112年整合研究搭配,聚焦「課程發展指引」與「課程發展建議書」研擬。 二、以主題為導向,進行研究與試行,主題名稱如下(詳如附件2): (一)戶外教育如何成為學生學習必要經驗與課綱設計。 (二)議題教育在學校可以如何實施及課綱設計。 (三)高中跨域協作如何落實與課綱設計。 (四)社會情緒學習的人才培育取徑。 (五)跨育樂學:學校本位的雙語教育與課綱設計。 (六)融合教育在各類學校的實踐與課綱設計。 (七)從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建構到全民原教:系統性的課綱設計。 (八)2030學校教育圖像與課綱設計。 三、原主題尚有數位學習、美感教育、自主學習、課綱設計與學習輔助、實驗教育,因部分主題與國教署現有推動專案內容具高度重疊性,故移除上述主題,另因應課程發展建議書對未來教育圖像需求新增2030學校圖像。 |
學校數 | 一、109學年度 (一)國小及國中:4間。 (二)高中職:7間。 (三)分布縣市: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 (四)總計11間。 | 一、 111-113學年度 (一)預計50間,除擴大校數規模外,類型也將更多元。(國小、國中、普高、技高、綜高、特教及實驗教育、原住民族、離島、偏鄉小校)。 (二)111學年度共計34所,學校名單(詳如附件3)。 |
二、110學年度 (一)國小及國中:6間。 (二)高中職:7間。 (三)基地縣市-嘉義市。 (四)分布縣市: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嘉義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 (五)總計13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