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論壇/社大與實驗教育」修訂間的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3 次修訂) | |||
| 行 1: | 行 1: | ||
| + | __NOTOC__  | ||
| + | ==社大與實驗高教結合:想像一種社大2.0發展樣態==  | ||
| + | 楊志彬  | ||
| + | 社區大學在實驗高教的發展中看到的意義和社大第一個階段爭取「學位文憑」的論述重點不同。  | ||
| + | *社大以實驗高教為目標的社大2.0,在論述須提出新的 價值和目標,由被剝奪者的角度想像社大的「成人高教」升級版,包含「通識學位」文憑在內,在論述上難以獲得這個時代社會的認同。  | ||
| + | *實驗高教打破高教的想像。社區大學一樣受到激進教育實驗者、改革者的撞擊,擴大視野、吸收了養分、打開對於自身發展的想像。  | ||
| + | *同一時間,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帶來的刺激也令人動容。例如地方大學對於「地方」的發展推動長期的扎根研究。以及日本的地方創生大學,集結了地方創生的跨域知識和實踐經驗。  | ||
| + | *金沢大學的能登學社:大學的教育研究基地、保護里山里海的NPO基地、市府保護里山辦公室、市民活動空間。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019.png' width='330' height='240' />  | ||
| + | |||
| + | ===能登學舍,培養的人才對象===  | ||
| + | :核心對象與目的:能夠擔負起能登的區域活化之人才。  | ||
| + | :45歲以下的領導者。  | ||
| + | :#想在能登定居,想學習自然與文化振興的人才。  | ||
| + | :#想深入理解關於里山里海的人才。  | ||
| + | :#想把里山里海活用到工作的人才。  | ||
| + | :學習課程:講座、實習&畢業課題研究  | ||
| + | |||
| + | ===金澤大學COC到COC+的亮點===  | ||
| + | #人才引入的領導人計畫-創建能登學舍里山里海 Master 計畫  | ||
| + | #大學裡的社區共學據點-角間の里自然學校及地域連攜中心  | ||
| + | #內部組織調整與設置-大學社會責任的內化設置「地域貢獻推進室」。  | ||
| + | #融入社區的生活據點-舊城區間的大學與市民交流--金澤學生のまち市民交流館  | ||
| + | |||
| + | 以下資料由暨南大學張力亞教授提供  | ||
| + | *地方創生大學:委託財法法人日本生產性本部辦理。培養推動地方創生的各級公務人員、地方振興隊、社區人才等。  | ||
| + | *分為基礎篇與專門篇,共162門課。建立了人才課程網。  | ||
| + | *一般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中心:開放給地方公務人員進修一到兩年,向全國跨領域人才實習,學習地方創生人才養成理論與實務,地方創生調查研究、創新提案。  | ||
| + | *面向地方的健全發展,以問題導引的實踐教育為核心精神,強化地方人才培養、完善區域公共教育系統、強大社會網絡,發展活用的地方知識學、建立地方光榮感、促進地方的進步改革,是社大2.0由實驗高教浪潮中學習的論述重心。  | ||
| + | *社大2.0的精神:與社會結合更緊密,更開放的學習場域。  | ||
| + | *開門合作辦教育:大學USR、社大、青年社群(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地方青聚點.....),在調查研究、工作方法、議題清單、人才庫、整合平台等等條件,已經累積相當的能量與經驗。  | ||
| + | |||
==社大與實驗教育的協作圖像——社大2.0與實驗高教的未來想像==  | ==社大與實驗教育的協作圖像——社大2.0與實驗高教的未來想像==  | ||
詹志禹  | 詹志禹  | ||
===社大要不要考慮轉型成為實驗大學?===  | ===社大要不要考慮轉型成為實驗大學?===  | ||
====轉型成為實驗大學有什麼好處?====  | ====轉型成為實驗大學有什麼好處?====  | ||
| − | + | 得不適用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教師法、專科學校法、大學法、私立學校法、學位授予法…之部分規定(《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9條)  | |
| − | |||
| − | |||
| − | |||
====轉型成為實驗大學有什麼限制?====  | ====轉型成為實驗大學有什麼限制?====  | ||
學生人數受限  | 學生人數受限  | ||
| − | 專科班:160  | + | *專科班:160  | 
| − | 學士班:320  | + | *學士班:320  | 
| − | 碩士班:160  | + | *碩士班:160  | 
| − | 專科班→碩士班:500  | + | *專科班→碩士班:500  | 
| − |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14條)  | + |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14條)  | 
===社大有沒有可能轉型成為實驗大學?===  | ===社大有沒有可能轉型成為實驗大學?===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016.png' width='330' height='240'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017.png' width='330' height='240' />  | 
| + | |||
===實驗大學可以如何與社大合作?===  | ===實驗大學可以如何與社大合作?===  | ||
合作型態一:游牧大學  | 合作型態一:游牧大學  | ||
| 行 26: | 行 56: | ||
*鼓勵學生畢業前至少有一年「壯遊年」(gap year)  | *鼓勵學生畢業前至少有一年「壯遊年」(gap year)  | ||
*類似真實案例:Minerva University  | *類似真實案例:Minerva University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018.png' width='330' height='240' />  | 
| − | |||
==公民學習、實踐經驗知識的「共參」「共創」:社區大學作為實驗高教的可行性展望==  | ==公民學習、實踐經驗知識的「共參」「共創」:社區大學作為實驗高教的可行性展望==  | ||
薛曉華  | 薛曉華  | ||
| − | * 一位愛小孩的大朋友; 曾任學校教育之外的終身學習老師  | + | * 一位愛小孩的大朋友; 曾任學校教育之外的終身學習老師(幼兒教育、小學、中學、大學生、社大等場域);  | 
| − | (幼兒教育、小學、中學、大學生、社大等場域);  | ||
*曾進出與參與實驗教育的家長  | *曾進出與參與實驗教育的家長  | ||
*目前為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理事長  | *目前為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理事長  | ||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副教兼所長  |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副教兼所長  | ||
| − | + | *新課綱前導學校北一區召集人;課審會普高分組召集人;  | |
| − | + | *全促會「社大參與十二年國教」計畫顧問;  | |
| − | 「一個自發互動共好的另類師培與課後照顧方案」共同主持人  | + | *「一個自發互動共好的另類師培與課後照顧方案」共同主持人  | 
| − | 「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協同主持人  | + | *「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協同主持人  | 
| − | 「公辦實驗高教的理想原型設計」研究計畫共同主持人  | + | *「公辦實驗高教的理想原型設計」研究計畫共同主持人  | 
===共好、共生的世界~~來自永續發展與多元融合===  | ===共好、共生的世界~~來自永續發展與多元融合===  | ||
| − | 社大作為~~十二年國教,高等教育的「共參」的終身學習場  | + | #社大作為~~十二年國教,高等教育的「共參」的終身學習場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01.png' width=330' height='240'/>  | 
| − | 共生共好 --- 友善互動 – 自動自發  | + | #共生共好 --- 友善互動 – 自動自發<br/>來自「共參」「共創」「共轉化」 圖: Otto Scharmer,2019  | 
| − | 來自「共參」「共創」「共轉化」 圖: Otto Scharmer,2019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02.png' width='330' height='240'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  | + | #邁向生態體系, 共參、共創、共轉化的學習圖:Otto Scharmer,2019  | 
| − | 邁向生態體系,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03.png' width='330' height='240' />  | 
| − |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04.png' width='330' height='240' /><br/></div>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  | + | #馮朝霖老師2013年為黃武雄《學校在窗外》教改二十周年再版寫序的詩  | 
| − | + | #:以一村子的實踐表達對生命的愛戀  | |
| − | + | #:以一村子的創意成全對社會的關懷  | |
| − | + | #:以一村子的合作滿足對經濟的需求  | |
| − | + | #:以一村子的謙卑趨近對生態的尊重  | |
| − | + | #:以一村子的智慧共負對後代的教育  | |
| − | + | #:以一村子的願景體現對宇宙的感恩<br/>這首詩為詮釋為生態村的教育意涵  | |
| − | |||
| − | |||
| −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  | ||
===外顯知識 (Explicit)與 內隱知識 (Tacit)===  | ===外顯知識 (Explicit)與 內隱知識 (Tacit)===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5.PNG' width'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5.PNG' width='330' height='240' />  | 
| + | |||
===知識轉化的歷程===  | ===知識轉化的歷程===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6.PNG' width'  |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6.PNG' width='330' height='240' /><br/></div>  | 
| − | 做為另一種知識轉化的社區大學~~  | + | 做為另一種知識轉化的社區大學~~更多共參的外化與社會化結合化:  | 
| − | + | :從「外顯知識」到「外顯知識」內化: 應用與實踐  | |
| − | + | :從「外顯知識」到「內隱知識」外化: 從對話中創造  | |
| − | + | :從「內隱知識」到「外顯知識」社會化: 從體驗中分享創造  | |
| − | + | :從「內隱知識」到「內隱知識」  | |
| − | + | ||
| − | |||
| − | |||
| − | 從「內隱知識」到「內隱知識」  | ||
| − | |||
實驗教育  | 實驗教育  | ||
*實驗教育的基本認識~理念與實踐  | *實驗教育的基本認識~理念與實踐  | ||
| 行 81: | 行 102: | ||
*2014年年底通過實驗教育三法  | *2014年年底通過實驗教育三法  | ||
*2017年年底通過實驗教育三法修正案  | *2017年年底通過實驗教育三法修正案  | ||
| + | |||
===教育實驗及實驗教育的理念,意涵及實踐探討===  | ===教育實驗及實驗教育的理念,意涵及實踐探討===  | ||
*意涵:  | *意涵:  | ||
| − | *實驗教育(Experimental Educational)  | + | *實驗教育(Experimental Educational)廣義上可說是公私立學校體系外的另一種選擇,目前可約略分為:  | 
| − | + | *「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含實驗學校(又包括『公辦公營』、『公辦民營』及『民辦』)、及體制外的另類學校),以及  | |
| − | + | *「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主要包括個人自學(或稱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團體共學(俗稱共學團) 及 實驗教育機構)。思潮緣起:西方教育哲學的發展  | |
| − | *  | + |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論教育時提出「實驗學校」  | 
| − | + | *#「沒有教育的哲學是空的,沒有哲學的教育是盲的」  | |
| − | + |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提出「實驗主義」(experimentalism):「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之後美國發展出杜威實驗學校,是以實踐人本進步主義思潮為主的學校  | |
| − | *  | + | *#各種特定的教育思潮或哲學系統,也需要實驗學校的溫床來讓這些思潮加以實踐落實,例如:全球性的另類學校--源自德國的華德福教育、源自義大利的蒙特梭利教育、瑞吉歐教育便是有著完整教育哲學系統的一種實驗學校體系。  | 
| − | + | *“實驗教育會不斷地發展, 因為社會不斷創新, 人們都希望教育也能求新求變, 希望教育會更好! ”~~不斷升級轉化的素養!  | |
| − | |||
| − | |||
| − |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論教育時提出「實驗學校」  | ||
| − | *「沒有教育的哲學是空的,沒有哲學的教育是盲的」  | ||
| − | *杜威(John Dewey,185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實驗教育會不斷地發展, 因為社會不斷創新,   | ||
| − | |||
===實驗高教的定義 ?===  | ===實驗高教的定義 ?===  | ||
*實驗的性質:  | *實驗的性質:  | ||
| − | *現有大學內的實驗教育方案(小規模的教育實驗)  | + | *現有大學內的實驗教育方案(小規模的教育實驗)依大學法的即可嘗試的  | 
| − | + | *實驗高教(大規模的實驗教育) 實驗大學依實驗教育三法(實驗教育計畫依其需要可以排除相關法規)  | |
| − | *實驗高教(大規模的實驗教育)   | ||
| − | |||
*高教的範圍定義:  | *高教的範圍定義:  | ||
| − | *大學之一部分: 如分校、分部、院、系、科、所、班、學程….  | + | *#大學之一部分: 如分校、分部、院、系、科、所、班、學程….  | 
| − | *大學之全部: 一整個大學  | + | *#大學之全部: 一整個大學  | 
===實驗教育三法的辦理階段===  | ===實驗教育三法的辦理階段===  | ||
| 行 118: | 行 126: | ||
*民辦實驗教育 -> 向上延伸,目前已有申請案  | *民辦實驗教育 -> 向上延伸,目前已有申請案  | ||
*公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條例 -> 2017修法尚未開放  | *公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條例 -> 2017修法尚未開放  | ||
| − | *  | + | *雖然實驗教育三法在2017年通過讓實驗教育得以延伸至大學階段,但至今並沒有任何一所實驗高等教育機構真的開辦;  | 
| − | + | *與此同時在少子化的影響下,實驗教育的學生數仍舊逐年成長,而現階段大學教學與入學方式並無法滿足實驗學生之需要,因此我們認為需要進一步探討台灣辦理實驗高教之必要。  | |
| − | *  | ||
| − | |||
| − | |||
===2020 周志宏教授等人主持<高教新視界> 研究計畫團隊(高教司委託) -> 盼打開高教另一種可能性===  | ===2020 周志宏教授等人主持<高教新視界> 研究計畫團隊(高教司委託) -> 盼打開高教另一種可能性===  | ||
| 行 133: | 行 138: | ||
===台灣的教改運動中的社區大學發展===  | ===台灣的教改運動中的社區大學發展===  | ||
| − | 另外, 社區大學也走過20多周年,隸屬於終身司(  | + | 另外, 社區大學也走過20多周年,隸屬於終身司(成人教育)的社區大學,未來是否也能成為另一種高教—另類高教、實驗高教?  | 
| − | |||
| − | |||
*2.0~超越成人教育的圖像,邁向真正公民知識的解放  | *2.0~超越成人教育的圖像,邁向真正公民知識的解放  | ||
*<社區大學發展條例> 周志宏(2018)  | *<社區大學發展條例> 周志宏(2018)  | ||
| − | *第1條:   | + | *第1條: 為促進社區大學穩健發展,提升人民現代公民素養及公共事務參與能力,並協助公民社會、地方與社區永續發展,落實在地文化治理與終身學習,特制定本條例。  | 
| − | + | *第3條: 本條例所稱社區大學,指依本條例或終身學習法,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正規教育體制外自行設立或委託辦理,以提升人民現代公民素養及公共事務參與能力、協助推動地方公共事務、強化在地認同及地方創生、培育地方人才、發展地方文化、地方知識學及促進社區永續發展之終身學習機構。  | |
| − | |||
| − | *第3條:   | ||
| − | |||
| − | |||
| − | |||
| − | |||
<高教新視界>研究計畫舉辦過的設計思考工作坊:  | <高教新視界>研究計畫舉辦過的設計思考工作坊:  | ||
| − | 年輕人心中的夢幻大學~~李天健,薛曉華等老師帶領工作坊  | + | :年輕人心中的夢幻大學~~李天健,薛曉華等老師帶領工作坊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08.png' width='330' height='240x'/>  | 
| + | |||
===實驗教育、社區大學與當今各種翻轉教育相映===  | ===實驗教育、社區大學與當今各種翻轉教育相映===  | ||
全人發展, 終身學習~~「成為」的旅途  | 全人發展, 終身學習~~「成為」的旅途  | ||
*合作學習  | *合作學習  | ||
*學習共同體 (learning community)  | *學習共同體 (learning community)  | ||
| − | *  | + | *混齡學習、全齡大學  | 
*學思達教學  | *學思達教學  | ||
*問思教學, 提問教學,探究式教學,討論式課堂  | *問思教學, 提問教學,探究式教學,討論式課堂  | ||
| 行 164: | 行 162: | ||
十二年國教總綱的願景、理念與目標~~社大很吻合  | 十二年國教總綱的願景、理念與目標~~社大很吻合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09.png' width='330' height='240' />  | 
| − | OECD:邁向2030年的教育架構  | + | |
| − | ~~實驗高教*社大可以順水推舟地發展  | + | OECD:邁向2030年的教育架構~~實驗高教*社大可以順水推舟地發展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010.png' width='330' height='240'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11.PNG' width='330' height='240'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11.PNG' width'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021.png' width='330' height='240'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  | + | |
不同教育體系的多元融合~~  | 不同教育體系的多元融合~~  | ||
| − | + | :社區大學「共參」高等教育,參與實驗高教的「共創」,相信能帶來多元融合的高教整體圖景  | |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013.png' width='330' height='240' />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  | + | |
| − | 看見不同的需要,進而包容理解~~ 彩虹因多元而美麗  | + | 看見不同的需要,進而包容理解~~ 彩虹因多元而美麗~~未來實驗高教的圖景,可以想像接納各種不同的年齡、族群、學習經驗…..只要是想學習的學生主體?  | 
| −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014.png' width='330' height='240' />  | 
| − | + | ||
| − | <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1/uploads/agenda/11/A11-  | ||
===社區大學作為另類高教理念的實踐意義與未來展望===  | ===社區大學作為另類高教理念的實踐意義與未來展望===  | ||
| − | *善用社區的成人教育資源(社區大學)  | + | *善用社區的成人教育資源(社區大學),攜手引動地方創生之未來,邁向生態體系  | 
| − | + | *社區大學在我國已發展20多年,其中累積的成人教育學習方式已蘊含各種素養導向學習的方法,例如:  | |
| − | + | *#各年齡層團隊能善用社大與社區多年來運用社區各種人文與自然資源(如文史工作室、環保團隊等)發展的學習方案。  | |
| − | *  | + | *而社大近年來已發展出各種公民議題的課程,如參與式預算、社區發展議題、公民週等,國民中小學與大學若能經常與社大團隊合作,將有望攜手引動各社區地方創生之未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實驗高教中的場域學習與實踐知識===  | ===實驗高教中的場域學習與實踐知識===  | ||
| − | ~   | + | 社區大學的啟示~成人學習  | 
| − | 成人學習  | ||
*實踐知識  | *實踐知識  | ||
*場域學習  | *場域學習  | ||
| 行 203: | 行 193: | ||
===社大邁向2.0的圖像~~共參 與 共創(曉華目前構想)===  | ===社大邁向2.0的圖像~~共參 與 共創(曉華目前構想)===  | ||
| − | *  | + | *終身學習的理想:現行的全球公民素養教育與社大的學習推動,作為整體終身學習的互動軌道。  | 
| − | + | *全齡學習的開創:脫離過去成人教育或社會教育的範疇圖像,邁向全齡的學習場域。  | |
| − | *  | + | *全村共養的共善:於18歲以下,作為實驗教育的一種全村共養「容器」的承接,特別是承接個人自學的孩子們。  | 
| − | + | *開放大學的實踐:於18歲以上,作為一種開放大學(openuniversity),開放給所有想學習的成人的另類高教。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大與實驗高教橋接的可行做法~~供參 (曉華目前構思)===  | ===社大與實驗高教橋接的可行做法~~供參 (曉華目前構思)===  | ||
| − | *  | + | *另類替代學程的設計:提供替代式的各類學程,做為實驗高教學生「自主設計學習」時的一種替代方案,承認為正式學分。  | 
| − | + | *另類學位授予的開放:現行社大副學士、轉銜機制與學士學位授予等多元的設計。可參考五專、空大、及美國的community college等作法  | |
| − | *  | + | *另類高教組織的介面:社區大學做為未來公辦(含公辦民營)實驗大學的一個介面(連結)。  | 
| − | + | *另類前導實驗的試辦:以幾所(例如北、中、南、東區域)發展成熟、條件俱足的社區大學,試辦轉型為18歲以上公民皆可就讀的另類實驗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學。  | 學。  | ||
| − | + | ==議程影片連結:==  | |
| − | + | https://youtu.be/Oj9KfBIrrks  | |
於 2021年9月10日 (五) 08:37 的最新修訂
社大與實驗高教結合:想像一種社大2.0發展樣態
楊志彬 社區大學在實驗高教的發展中看到的意義和社大第一個階段爭取「學位文憑」的論述重點不同。
- 社大以實驗高教為目標的社大2.0,在論述須提出新的 價值和目標,由被剝奪者的角度想像社大的「成人高教」升級版,包含「通識學位」文憑在內,在論述上難以獲得這個時代社會的認同。
 - 實驗高教打破高教的想像。社區大學一樣受到激進教育實驗者、改革者的撞擊,擴大視野、吸收了養分、打開對於自身發展的想像。
 - 同一時間,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帶來的刺激也令人動容。例如地方大學對於「地方」的發展推動長期的扎根研究。以及日本的地方創生大學,集結了地方創生的跨域知識和實踐經驗。
 - 金沢大學的能登學社:大學的教育研究基地、保護里山里海的NPO基地、市府保護里山辦公室、市民活動空間。
 
能登學舍,培養的人才對象
- 核心對象與目的:能夠擔負起能登的區域活化之人才。
 - 45歲以下的領導者。
- 想在能登定居,想學習自然與文化振興的人才。
 - 想深入理解關於里山里海的人才。
 - 想把里山里海活用到工作的人才。
 
 - 學習課程:講座、實習&畢業課題研究
 
金澤大學COC到COC+的亮點
- 人才引入的領導人計畫-創建能登學舍里山里海 Master 計畫
 - 大學裡的社區共學據點-角間の里自然學校及地域連攜中心
 - 內部組織調整與設置-大學社會責任的內化設置「地域貢獻推進室」。
 - 融入社區的生活據點-舊城區間的大學與市民交流--金澤學生のまち市民交流館
 
以下資料由暨南大學張力亞教授提供
- 地方創生大學:委託財法法人日本生產性本部辦理。培養推動地方創生的各級公務人員、地方振興隊、社區人才等。
 - 分為基礎篇與專門篇,共162門課。建立了人才課程網。
 - 一般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中心:開放給地方公務人員進修一到兩年,向全國跨領域人才實習,學習地方創生人才養成理論與實務,地方創生調查研究、創新提案。
 - 面向地方的健全發展,以問題導引的實踐教育為核心精神,強化地方人才培養、完善區域公共教育系統、強大社會網絡,發展活用的地方知識學、建立地方光榮感、促進地方的進步改革,是社大2.0由實驗高教浪潮中學習的論述重心。
 - 社大2.0的精神:與社會結合更緊密,更開放的學習場域。
 - 開門合作辦教育:大學USR、社大、青年社群(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地方青聚點.....),在調查研究、工作方法、議題清單、人才庫、整合平台等等條件,已經累積相當的能量與經驗。
 
社大與實驗教育的協作圖像——社大2.0與實驗高教的未來想像
詹志禹
社大要不要考慮轉型成為實驗大學?
轉型成為實驗大學有什麼好處?
得不適用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教師法、專科學校法、大學法、私立學校法、學位授予法…之部分規定(《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9條)
轉型成為實驗大學有什麼限制?
學生人數受限
- 專科班:160
 - 學士班:320
 - 碩士班:160
 - 專科班→碩士班:500
-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14條)
 
 
社大有沒有可能轉型成為實驗大學?
實驗大學可以如何與社大合作?
合作型態一:游牧大學
- 大學本身建築只有一座行政中心
 - 與4〜8所社大合作
 - 師生以專案團隊的方式在每一所社大生活、學習一學季/學期/學年
 - 專案性質:解決真實問題或完成重要作品、跨領域、協同教學、團隊學習
 - 學生完成專案或學分便另組團隊游牧至他校
 - 鼓勵學生畢業前至少有一年「壯遊年」(gap year)
 - 類似真實案例:Minerva University
 
公民學習、實踐經驗知識的「共參」「共創」:社區大學作為實驗高教的可行性展望
薛曉華
- 一位愛小孩的大朋友; 曾任學校教育之外的終身學習老師(幼兒教育、小學、中學、大學生、社大等場域);
 - 曾進出與參與實驗教育的家長
 - 目前為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理事長
 -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副教兼所長
 - 新課綱前導學校北一區召集人;課審會普高分組召集人;
 - 全促會「社大參與十二年國教」計畫顧問;
 - 「一個自發互動共好的另類師培與課後照顧方案」共同主持人
 - 「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協同主持人
 - 「公辦實驗高教的理想原型設計」研究計畫共同主持人
 
共好、共生的世界~~來自永續發展與多元融合
- 社大作為~~十二年國教,高等教育的「共參」的終身學習場
 - 共生共好 --- 友善互動 – 自動自發
來自「共參」「共創」「共轉化」 圖: Otto Scharmer,2019 - 邁向生態體系, 共參、共創、共轉化的學習圖:Otto Scharmer,2019
 

- 馮朝霖老師2013年為黃武雄《學校在窗外》教改二十周年再版寫序的詩
- 以一村子的實踐表達對生命的愛戀
 - 以一村子的創意成全對社會的關懷
 - 以一村子的合作滿足對經濟的需求
 - 以一村子的謙卑趨近對生態的尊重
 - 以一村子的智慧共負對後代的教育
 - 以一村子的願景體現對宇宙的感恩
這首詩為詮釋為生態村的教育意涵 
 
外顯知識 (Explicit)與 內隱知識 (Tacit)
知識轉化的歷程
做為另一種知識轉化的社區大學~~更多共參的外化與社會化結合化:
- 從「外顯知識」到「外顯知識」內化: 應用與實踐
 - 從「外顯知識」到「內隱知識」外化: 從對話中創造
 - 從「內隱知識」到「外顯知識」社會化: 從體驗中分享創造
 - 從「內隱知識」到「內隱知識」
 
實驗教育
- 實驗教育的基本認識~理念與實踐
 - 實驗教育精神的理解與實踐特色
 - 2014年年底通過實驗教育三法
 - 2017年年底通過實驗教育三法修正案
 
教育實驗及實驗教育的理念,意涵及實踐探討
- 意涵:
 - 實驗教育(Experimental Educational)廣義上可說是公私立學校體系外的另一種選擇,目前可約略分為:
 - 「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含實驗學校(又包括『公辦公營』、『公辦民營』及『民辦』)、及體制外的另類學校),以及
 - 「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主要包括個人自學(或稱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團體共學(俗稱共學團) 及 實驗教育機構)。思潮緣起:西方教育哲學的發展
-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論教育時提出「實驗學校」
 - 「沒有教育的哲學是空的,沒有哲學的教育是盲的」
 -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提出「實驗主義」(experimentalism):「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之後美國發展出杜威實驗學校,是以實踐人本進步主義思潮為主的學校
 - 各種特定的教育思潮或哲學系統,也需要實驗學校的溫床來讓這些思潮加以實踐落實,例如:全球性的另類學校--源自德國的華德福教育、源自義大利的蒙特梭利教育、瑞吉歐教育便是有著完整教育哲學系統的一種實驗學校體系。
 
 - “實驗教育會不斷地發展, 因為社會不斷創新, 人們都希望教育也能求新求變, 希望教育會更好! ”~~不斷升級轉化的素養!
 
實驗高教的定義 ?
- 實驗的性質:
 - 現有大學內的實驗教育方案(小規模的教育實驗)依大學法的即可嘗試的
 - 實驗高教(大規模的實驗教育) 實驗大學依實驗教育三法(實驗教育計畫依其需要可以排除相關法規)
 - 高教的範圍定義:
- 大學之一部分: 如分校、分部、院、系、科、所、班、學程….
 - 大學之全部: 一整個大學
 
 
實驗教育三法的辦理階段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 2017已延伸到專科以上
- 公辦實驗教育 -> 向上延伸???
 - 民辦實驗教育 -> 向上延伸,目前已有申請案
 - 公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條例 -> 2017修法尚未開放
 - 雖然實驗教育三法在2017年通過讓實驗教育得以延伸至大學階段,但至今並沒有任何一所實驗高等教育機構真的開辦;
 - 與此同時在少子化的影響下,實驗教育的學生數仍舊逐年成長,而現階段大學教學與入學方式並無法滿足實驗學生之需要,因此我們認為需要進一步探討台灣辦理實驗高教之必要。
 
2020 周志宏教授等人主持<高教新視界> 研究計畫團隊(高教司委託) -> 盼打開高教另一種可能性
- 補上高教多元化那塊失落的拼圖
 - 打開「公辦民營實驗高教」的可能性
 - 公辦: 教育部、某國立大學
 - 民營: 法人
 - 本國與外國人、自然人?
 - 非營利(或營利)私法人或民間機構、團體…..
 
台灣的教改運動中的社區大學發展
另外, 社區大學也走過20多周年,隸屬於終身司(成人教育)的社區大學,未來是否也能成為另一種高教—另類高教、實驗高教?
- 2.0~超越成人教育的圖像,邁向真正公民知識的解放
 - <社區大學發展條例> 周志宏(2018)
 - 第1條: 為促進社區大學穩健發展,提升人民現代公民素養及公共事務參與能力,並協助公民社會、地方與社區永續發展,落實在地文化治理與終身學習,特制定本條例。
 - 第3條: 本條例所稱社區大學,指依本條例或終身學習法,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正規教育體制外自行設立或委託辦理,以提升人民現代公民素養及公共事務參與能力、協助推動地方公共事務、強化在地認同及地方創生、培育地方人才、發展地方文化、地方知識學及促進社區永續發展之終身學習機構。
 
<高教新視界>研究計畫舉辦過的設計思考工作坊:
- 年輕人心中的夢幻大學~~李天健,薛曉華等老師帶領工作坊
 
實驗教育、社區大學與當今各種翻轉教育相映
全人發展, 終身學習~~「成為」的旅途
- 合作學習
 - 學習共同體 (learning community)
 - 混齡學習、全齡大學
 - 學思達教學
 - 問思教學, 提問教學,探究式教學,討論式課堂
 - 自主學習
 - 多元選修課程
 - 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
 - 體驗學習(experience learning)
 - 場域學習(place-based learning)
 
十二年國教總綱的願景、理念與目標~~社大很吻合
OECD:邁向2030年的教育架構~~實驗高教*社大可以順水推舟地發展
不同教育體系的多元融合~~
- 社區大學「共參」高等教育,參與實驗高教的「共創」,相信能帶來多元融合的高教整體圖景
 
看見不同的需要,進而包容理解~~ 彩虹因多元而美麗~~未來實驗高教的圖景,可以想像接納各種不同的年齡、族群、學習經驗…..只要是想學習的學生主體?
社區大學作為另類高教理念的實踐意義與未來展望
- 善用社區的成人教育資源(社區大學),攜手引動地方創生之未來,邁向生態體系
 - 社區大學在我國已發展20多年,其中累積的成人教育學習方式已蘊含各種素養導向學習的方法,例如:
- 各年齡層團隊能善用社大與社區多年來運用社區各種人文與自然資源(如文史工作室、環保團隊等)發展的學習方案。
 
 - 而社大近年來已發展出各種公民議題的課程,如參與式預算、社區發展議題、公民週等,國民中小學與大學若能經常與社大團隊合作,將有望攜手引動各社區地方創生之未來。
 
實驗高教中的場域學習與實踐知識
社區大學的啟示~成人學習
- 實踐知識
 - 場域學習
 - 地方學
 - 實作導向
 - 跨領域學習
 - 公民解放的知識學習
 - 公民行動的學習
 - 公民素養知識
 
社大邁向2.0的圖像~~共參 與 共創(曉華目前構想)
- 終身學習的理想:現行的全球公民素養教育與社大的學習推動,作為整體終身學習的互動軌道。
 - 全齡學習的開創:脫離過去成人教育或社會教育的範疇圖像,邁向全齡的學習場域。
 - 全村共養的共善:於18歲以下,作為實驗教育的一種全村共養「容器」的承接,特別是承接個人自學的孩子們。
 - 開放大學的實踐:於18歲以上,作為一種開放大學(openuniversity),開放給所有想學習的成人的另類高教。
 
社大與實驗高教橋接的可行做法~~供參 (曉華目前構思)
- 另類替代學程的設計:提供替代式的各類學程,做為實驗高教學生「自主設計學習」時的一種替代方案,承認為正式學分。
 - 另類學位授予的開放:現行社大副學士、轉銜機制與學士學位授予等多元的設計。可參考五專、空大、及美國的community college等作法
 - 另類高教組織的介面:社區大學做為未來公辦(含公辦民營)實驗大學的一個介面(連結)。
 - 另類前導實驗的試辦:以幾所(例如北、中、南、東區域)發展成熟、條件俱足的社區大學,試辦轉型為18歲以上公民皆可就讀的另類實驗大
 
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