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論壇/台灣教育的開放政府治理」修訂間的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行 48: | 行 48: | ||
<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丁志仁/台灣教育新階段.png' width='596' height='400'/> | <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丁志仁/台灣教育新階段.png' width='596' height='400'/> | ||
− | === | + | ===三、必須「開門辦教育」(從網絡中學習)才能趕上學習需求成長=== |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e/教育需求與供給剪刀差.png' width=182 height=200 /></div> | ||
+ | 右圖有兩條斜率不同的發展曲線: | ||
+ | :斜率較大的是家庭教育需求的成長線,每年增加 | ||
+ | :斜率較小的是學校教育供給的成長線,也每年增加 | ||
+ | 越是社會變遷速度快,教育需求的成長也會跟著增大;教育供給雖然也與時俱增,但受限於政府的稅收增加無法太快,其增長的速度會追不上社會變遷下教育需求的成長速度。兩者的差距發展會宛如剪刀的上下兩刃,我們稱之為「剪刀差」。 | ||
+ | |||
+ | 解決這個問題,只要「開門辦教育」一個辦法。 | ||
+ | #以資訊科技設置領域為例 | ||
+ | #再以 108 課綱,須增加校定選修,並由 1.2 倍率出發,漸漸走向 1.5 倍率為例 | ||
+ | #*量的問題,從蔣偉寧部長開始,即推動大學來幫高中開預科課程 | ||
+ | #*如果再同時考慮質與量,非把社大橋接進來不可 | ||
+ | #再以成功的教學,須整合課程與教學、輔導、社工、家庭教育四個系統的資源來說,須要走向「同村共養教育」 | ||
+ | |||
+ | ===四、同村共養教育=== | ||
===四、工具箱=== | ===四、工具箱=== |
於 2021年6月19日 (六) 16:07 的修訂
目錄
台灣特有的教育財政制度
一、政府教育經費跨年分析
上圖是民國 95~110 年,政府年收入與教育經費之間的變化:
- 我國法律對政府編列教育預算定有下限,只能編更高,不比偏更低。這個下限以政府前三年歲入淨額乘以一定比例,此比例在民國 100 年是 21.5% ,目前是 23% 。
- 歲入淨額不含舉債收入,教育經費沒有要舉債辦教育。
- 由於這種制度設計,只要政府收入增加(不管支出是不是也增加),教育經費編列下限就會跟著水漲船高。
- 除金融海嘯外政府收入會自然成長,如民國 92 年是 1.85 兆, 108 年增為 2.93 兆十六年間增加 10800 億。
- 造成的結果就是教育經費長期而言年增 146 億,每七年要增加約 1000 億。
- 教育經費下限在民國 95 年是 4019 億,十六年後的民國 110 年是 6542 億。增加了 2523 億。
由於政府歲入逐年升高,過去 16 年間,教育經費法定下限每 7 年會提高約 1000 億。過去「去化」新增教育經費有以下途徑:
- 12年國教
- 降低每班學生人數
- 增加每班教師編制
- 網路與資訊建設,及水電
- 節節升高的退撫支出
- 倡議活化教學
但在2018年,其實已編不出足夠的教育支出去達成法定下限,此時推動學前教育公共化,正是時機:
- 應修改《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建置中央教育發展基金。
- 中央與地方政府應分工合作配置學前教育公共化之經費––透過教育經費基本需求差短補助,各縣市負擔公共學前教育的基本部分,其差短部分由行政院一般教育補助中予以補足。
我們建議增加《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第十三條的第二項為:「中央政府得設立中央教育發展基金,應專帳管理,教育部主管預算於年度終了時應將預算賸餘滾存於基金,供未來年度繼續使用。其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其作用為:
- 建置學前教育公共化的財源籌措可以混搭年度預算與基金預算,使跨年規畫容易落實。
- 可以管理公庫財源,也可以管理非公庫財源。
- 每年教育經費法定下限得以滿足。
- 運用經費時不必急於每年用光,撙節使用可以滾存到來年最有效益的時間點來執行。
二、教育社運驅動,才會搞出這種教育財政制度
三、三十歲以下青年世代接班的課題
用教育帶領台灣適應當代
一、當代適應簡圖
二、走向自主學習典範
三、必須「開門辦教育」(從網絡中學習)才能趕上學習需求成長
右圖有兩條斜率不同的發展曲線:
- 斜率較大的是家庭教育需求的成長線,每年增加
- 斜率較小的是學校教育供給的成長線,也每年增加
越是社會變遷速度快,教育需求的成長也會跟著增大;教育供給雖然也與時俱增,但受限於政府的稅收增加無法太快,其增長的速度會追不上社會變遷下教育需求的成長速度。兩者的差距發展會宛如剪刀的上下兩刃,我們稱之為「剪刀差」。
解決這個問題,只要「開門辦教育」一個辦法。
- 以資訊科技設置領域為例
- 再以 108 課綱,須增加校定選修,並由 1.2 倍率出發,漸漸走向 1.5 倍率為例
- 量的問題,從蔣偉寧部長開始,即推動大學來幫高中開預科課程
- 如果再同時考慮質與量,非把社大橋接進來不可
- 再以成功的教學,須整合課程與教學、輔導、社工、家庭教育四個系統的資源來說,須要走向「同村共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