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論壇/社大與學校性向導師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於 2020年11月12日 (四) 08:56 由 丁志仁討論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p style='text-align:center'>'''推動陪伴青少年「導師方案」的可能性'''</p> <p style='text-align:center'>'''-從新莊社大的小小社大經驗…")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推動陪伴青少年「導師方案」的可能性


-從新莊社大的小小社大經驗談起


我們要成為現階段教育主流結構的附庸(限制)
抑或教育/政治的先知或啟蒙者(批判/希望)
還是 在倫常日用之中情理地面對一切(創造)


曾美慧、張繼元


台灣現況的教育體制依舊是以升學為主要依歸,菁英主義與階級翻身的並置機制,為了考試,管理主義(科層)和精熟學習無可避免,學校的教學模式複製工廠製造的生產線,培育不出獨立思考的學生,而是生產出大量服從、遵守紀律、易於管理的國民。為了升學/文憑,學校教育制度過度浪費孩子的青春,竟然花費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時光,反覆去複習有限的知識,扼殺了孩子最寶貴的發展無限可能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好奇心。

201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談教育及人才浪費」一文中指出,東亞國家的教育體制仍深受後工業時代基因的影響,用訓練體力勞動者的教育方法在培養未來的學者和企業家,這套教育體制已經跟不上快速變遷的網路時代,而新世代將迎接的是物聯網時代,學校教育也將面臨徹底翻新的時刻。握有孩子生殺大權的成人,我們能不能有一個更開闊的視野想像未來教育,進行公共討論教育是甚麼?教育的目的是甚麼?人的「成長」秘密--如何了解小孩?了解人「學習」的特性?問題的根本,恐怕是要去詰問,每個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我們的教育哲學要甚麼?

新莊社大依著生態村實驗教育精神:共生、共學、共創、共好,做為「小小社大」的教育行動哲學(註:小小社大教育行動歷程可參見「孩子,是全村的事;全村的事,小孩關注」一文),在現階段難以撼動大結構下(如主流學校課表顯示主/副學科知識佔絕大部分學習時間),在體制內學校撐出一小小空間陪伴小學生和高中生,以非常小的步伐緩慢鬆動既有的教育體制,以涓滴意念盼有朝一日匯成河。在體制內進行陪伴青少年「導師方案」該如何行動?扮演的角色該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可能改變體制嗎?其主客觀條件是什麼?究竟在體制內,我們可以試圖鬆動的是什麼?企圖改變什麼?此外,學校體制內設有生涯/輔導老師的角色,又該如何與「社區/性向導師」其區別為何?有無合作的機會?
就新莊社大「小小社大」的實踐經驗,初步整理我們的思索點:

  1. 重新審視成人的教育觀/兒童觀
    • 有意識地創造環境:允許大量的懸宕時刻(留白)、thinking、trying/創造(遊戲/玩耍/奔馳…)、自由民主……。直到,something is born!以被汙名化/大量標籤化的ADHD為例,我們有條件讓他們自己在課堂時間中去其他地方閒晃嗎?
    • 教學者(導師)自身的衝擊、挑戰與反思:例如協同學習文化下的教學者與學習者的關係;老師的生涯選擇/生命經驗及其世界觀(左與右)
    • 學校科層體制內(組織文化/教學與行政)/外(教育部/局、家長會、官員)的行政負擔及少子化/偏鄉…等教育困境與挑戰
  2. 孩子成長的秘密。(本文認為最重要的核心之一)
    • 小孩需要學習什麼/為什麼要學習?(行動者的基本設定)
    • 人類首先都是落在一個先設的具體時空中的,因此本質上便是處於某個結構中的。不論這個結構如何在變化著(初期平等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物聯網社會),如何好好對待眼前的(多元異質的)小孩,讓他/她有能力面對當前的結構,並在結構中找到自由(美/善/真)。
      1. 開放地學習如何學習?
      2. 從具體現象探究脈絡(經驗世界/抽象能力)。
      3. 留白。
  3. 呼應孩子成長的祕密另一個核心:「成人/社群與時代的秘密」。
    • 人類歷史(影響範圍從小至大)不斷被「人」突破/承接/繼往開來發展著。人究竟如何突破歷史的限制或是承接/繼往開來人類發展呢?
    • 孩子成長的秘密和人類典範轉移的秘密,又該如何放進教育之中?
  4. 有意識地選擇邁向學習公社、民主自由、共享經濟、總是日常生活中、不斷解/重構的世界觀、敘說/反映/實踐、健康的情感心理(情,情感、情況)
    • 共同想像「成人之美的生態村」的生活願景圖:一群公民,住得很近,彼此認識,互相照顧,分享共同生活空間,共同參與和決策大小事務,一個學習共同體,具有在地「韌性」的共同生活圈。
    • 摘自《物聯網革命》一書:「協同教育讓學生體認到生物圈的眾多關係必須透過共生共榮的方式慢慢建立,唯有這樣的互動模式,才能讓整個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變得繁榮興盛。在新的學習架構下,世界各地的學習環境都努力教導學生如何做好一個開放生物圈共享聯盟裡的生活的準備。……特別著重於人類和大自然間的深刻生物聯繫,……並協助他們用另一種方式來看待人類和這個系統動態的關係,從而改變自己和他的互動方式,以永續的概念和生物圈的所有要素共存共榮。」
  5. 「社區/性向導師」規劃上如何可能:
    1. 學校釋放學生的「時間」(選課的自由度)。
      • 承接107課綱預計至少10學分校本特色和多元選修課程
    2. 更大範圍開放學校課程與師資來源,以及接納多元異質的教學想像,以融入學校整體教學理念。
    3. 老師和家長的觀念需扭轉(對教育的信念與價值)
      • 社區要有「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的意識。
      • 社區/性向導師資格不受履歷(學經歷)影響。
      • 不區分學習年齡的學習(彼此為師)
    4. 學校釋放教育資源(非專業師資人力調整:員額和經額配比)
    5. 建置在地師資社群網絡及教學資料庫。
    6. 結合社大的「終身學習」/「社區營造」/「公共參與」/「生態永續」/「地 方文史」……等強項資源:以新莊社大為例,高中多元選修課,主要是朝向「思索、行動與解放」,以生態永續、在地文化、民主自由(公民參與)、冒險(爬山/旅行)為切入內容。「小小公民生活營」以兒童社會參與權為活動設計。社大辦學目標也是重要參考(知識解放/公民社會/生命活化)例如:
      • 新莊社大,成人之美的生態村
      • 永和社大,生態雙和
      • 台南社大,山海圳運動
      • 旗美社大,向農村學習
      • 蘆荻社大,行動者的歸來
      • 高雄第一社大,藝術/農食計畫
      • 宜蘭社大,食在安心/農地農用運動


上述可說明社大能夠提供在地師資網絡,不會僅止於職業/產業(職涯參考)學習,更重要的面向是社區學習和服務學習,而即使是職人學習,也會比目前學校體制來得更有人味(不把人當工具),是真實的在生活中學習,真實的人際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