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論壇/生活資源的限度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於 2020年11月13日 (五) 05:26 由 丁志仁討論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議題簡介:== ===生活資源的限度=== 「地球」浩瀚宇宙中最美麗的星球,一顆充滿活力的有機體,一個獨立循環的動態超系統…")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議題簡介:

生活資源的限度

「地球」浩瀚宇宙中最美麗的星球,一顆充滿活力的有機體,一個獨立循環的動態超系統,累積了35億年的時間,才逐漸形成完美且獨特的生態環境,時間長河流逝中慢慢演化出其他物種和人類,而人類利用大自然各種條件,將陸地、海洋及各項自然資源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和賴以生活的週邊設施,如:農漁牧場、工廠、道路、海陸空交通運輸…至於,這些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會不會用罄?這樣改變生態系統平衡會不會危及人類生存?值得我們共同來關切。

從兒童文學作家及環保現場觀察家的眼中,各有怎樣的見解與面對策略?

主持人:

陳啟利


中華民國各級學校家長協會 秘書長
新北市新莊區家長協會 理事長
新北市歐鼓特青少年鼓藝團 副團長

講師:

陳木城


台灣電子書 理事
中華民國數位學習學會 秘書長
神通科技 顧問

引言大綱


一、自然資源的有限性
1.自然資源有哪些?
2.自然資源有哪些特性?
3.如何面對資源資源?

二、自然資源的無限性
1.自然資源在學校校園裡的應用
2.自然資源在文藝創作上的呈現
3.自然資源在應用科學上的發展

三、讓教育使資然資源無限的永續循環

講師:

賴榮孝


荒野保護協會 理事長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 委員
新北市永續發展委員會、環境教育審議會、環境教育基金管理會 委員

面對自然資源有限性的挑戰


前些日子行政院江院長面對立委質詢,如何克服旱象的考驗?院長脫口而出「祈禱颱風趕快來吧!」有些人覺得這樣的回答有點不負責任,可是從現實面來看,這是個事實。台灣年降雨量雖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卻也是名列世界第18個缺水的地區,如何在開源不易下善用水資源?是相當重要議題。

台灣雖然年雨量達2500mm以上,可是雨季不均,主要靠的是春雨梅雨和颱風帶來的雨水。但由於地狹人稠、山坡陡峻,以及颱風豪雨雨勢急促,大部分的降雨皆迅速流入海洋。因此,每人每年實際可分配到的降雨量甚少,僅及世界平均值的七分之一。

今年春雨遲遲不來,各地鬧水荒,政府已經啟動抗旱機制,有些地區也實施限水策施。內政部長李鴻源說「台灣熱島效應嚴重,每2年就有嚴重水災,每9年就有嚴重旱災,『沒有風調雨順4個字』。台灣水庫也因淤積問題嚴重,50座水庫庫容剩2/3,到2030年可能僅剩一半,屆時無法支撐全台2300萬人口用水。」

大家也許會說,不會吧!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中唯一被液態水所覆蓋的星球,地球有十分之七是水的空間,所以水資源應該是無限的,不虞匱乏的。但大家要知道海洋的水是屬於鹹水資源,扣除海洋外,只有2.5%為淡水。淡水又主要以冰川和深層地下水的形式存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僅佔世界總淡水的0.3%。

在台灣,水資源的有限性,更需要大家認真來思考面對。

基本上對於資源的使用,大致上可以從開源節流兩個方向來思考,就開源的部份來看,很不幸的,台灣適合蓋水庫的地方,幾乎都已經蓋了水庫,更嚴重的是一些水庫淤積問題也很難解決。清淤對國際水利專家都是一大考驗,以石門水庫來說,淤泥1億噸,運費達新台幣1000億元,且清運的砂石車連結起來可繞地球7圈,實務上不太可能達成。

另外一條可能路徑是森林保育,完整的森林不僅可以避免土壤被沖刷,也是天然的水庫,雨水下到地面後,樹根可以抓住水,然後透過重力作用,慢慢釋放出來,可以平衡雨旱季不平均的狀況。可惜的是,台灣過去在日本殖民時代以及政府遷台的初期,許多森林都被砍伐了,現在則因為山區超限利用開發,不僅無法保水,過度的濫墾濫建,也造成河川水污染的課題,讓缺水的台灣更是雪上加霜。

怎麼辦呢?開源困難重重,節流是我們得選擇的一條路。我們得想辦法去克服水資源匱乏,價格偏低,以及浪費水的生活習慣。提高水費並增進水資源管理也許是選項之ㄧ,透過以價制量,避免民眾浪費,還可以有經費來汰換老舊管線,減少輸送水時的漏水問題。

在節省水資源,延長水庫壽命的同時,我們必得趕快復育森林,政府得嚴格管制超限山區開發利用,調整偏差的獎勵造林政策,避免砍樹再種樹,要了解土地公比人類更會種樹。民眾也必須從台灣永續發展的角度著眼,放棄短視近利,戕害山地的濫墾濫建行為,民眾和政府共同來保護山林,永續台灣才有機會。

面對水資源的有限性,不是台灣唯一的課題,能源、糧食…都和水資源一樣重要,處理相關議題應釐清政治問題,後續才能理性討論,政府也需要跨部會良好溝通,做好國土規劃,聰明使用國土資源,才能面對未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