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論壇/實驗教育師資培力機制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題綱說明

題綱一:體制學校及理念學校老師有何不同?

題綱二:與談人說明師資培力機制芻議,請大家討論

  • 實驗教育師資培力機制芻議
    1. 目的:
      • 透過學習足跡與見習單位評價,培養獨立教育工作者,納入教師人才資料庫。
      • 未來的學習是以學習公社、學習網絡、人在網絡中學習為發展。
      • 實驗教育工作者,應有能力優先思考「哪些知識跟學生的生命較貼近?」、「知識與學生生命的關係、價值何在?」、「不同知識技能是度量與生命之間的遠近關係」,具備這樣的課程能力、思考本能。
      • 課程可由學生參與,並有容錯的空間。
    2. 內容:
      • 預計在暑假舉辦,每週五天,連續四週,上午三小時,下午三小時,合計120小時。
      • 共同課程佔1/4時數,課程主軸包含:......(如:理念、溝通、教學、問題解決)
      • 主題或領域教學要領佔1/2時數,課程主軸包含:輔導資源、認識特殊學習需求 ......
      • 實務、案例分享佔1/4時數,課程主軸包括:.......
      • 見習時數外加,各單位開放見習,如同職場實習。
    3. 合作對象:政大、國教院、教育部、中教大、台中市教育局、高雄市教育局......(解決講師費、場地、住宿問題)

引言人介紹

丁志仁,振鐸學會常務理事。

蔡伊婷,自主學習促進會常務理事,專長為性別議題、社工,在婦女或同志NGO團體有十年的工作經驗,2016年開始承接自主學習師培專案,多年前曾是體制外學校學生。

蘇昭蓉,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專長為語文教學。體制內求學、出走,從自我實驗教育踏上獨立教育工作者之路;成長的疑惑轉為和孩子對話的養分,相信教育成為可能。

丁志仁引言資料

一、座右銘

  1. 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
  2. 資產就是包袱,包袱就是資產。(得失相兼,福禍相倚)
  3. 凡存在的必有道理,只是即將存的將更有道理。
  4. 運用全世界的資源幫助親師生共學。
  5. 大人要先改變,同學才會改變。
  6. 實驗教育要經營並組合:課程、教學、熱情、關係、價值投合等五個元素。
    • 而課程的核心關懷在於:去考量眾多知識與技能,和不同同學不同生命之間不同的遠近關係。(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
    • 教師團隊提供混搭適當的「優良」人格特質,透過相處來改善同學的素養;並以較高的見識,提升同學的學習層次。
  7. 發表是吸收的利器。所以讓同學上台、上台、再上台。
  8. 同儕的影響,往往重於師資、重於設備,所以讓同學找到適合的同儕,學習會事半功倍。同儕圈要加大、加大、再加大。
  9. 因為自私,所以狹隘;因為狹隘,所以愚昧;愚昧造悲劇。(貪瞋癡)
  10. 眾人之事,權責相符則成,權責不符則敗。
  11. 眾人之事眾人管,眾人之事眾人扛。
  12. 老天爺給人兩份的才能,也不會給人兩倍的時間。

二、培力課程結構

(一)120 小時的工作坊

  1. 代表 120 小時的資源,不代表 120 小時的排課,課程是任務驅動式的課程,多數不只是聽課,而是完成某種任務。
  2. 學員約 30 位,有兩種分組,五小組,每組六人;三中組,每組十人。
  3. 學員要實踐合作學習、自主學習與組課。
  • 四分之一共同課程:
    1. 探討開放教育的本質性問題,人如何相互理解彼此的內在,怎麼進行合作學習。
    2. 給一群參考名單,同學分為三中組,每組各自策畫出想要的工作坊或演講。
    3. 三中組對其他兩組分享學習的心得。
    4. 三組派代表進行第一階段討論,全部的人進行第二階段討論,討論出全班要一起上的工作坊或演講。
    5. 進行主題分組的討論與準備,開啟下一階段課程。
  • 二分之一的分領域或分主題的課程,在具體的主題是學員在上一階段策畫出來的,但這個階段必須策畫成學員還要擴大聯繫到 30 位以外的學習同儕。以下是一些可以使用的參考主題:
    1. 自然:幫助同學用簡單的方法理解世界。
    2. 社會:透過史、地、公看懂人類的故事與當代社會。
    3. 認識學生的特殊學習需求。
    4. 輔導的方法及實務
    5. 跨領域主題統整的課程設計
    6. 運用資訊工具幫助學習
  • 最後四分之一有兩個重點:
    1. 一是實驗教育參訪,仍然是由學員策畫。
    2. 二是整個學習歷程的報告與分享。

(二)有輔導資源的見習

一直在上工作坊不會有用,適度準備後,就應到現場去學習。

  • 各實驗教育機構對這 30 位完成 120 小時工作坊的學員開放見習機會。
  • 見習時這些見習學員要幫忙做事,並擬定雙方同意的實習合約(這也是一種學習)。
  • 想辦法找錢幫這 30 位見習學員延聘導師,讓他們有人可以討論。
  • 建立雙向評價系統。

(三)分享式合作的精神

  1. 整個過程中的工具必須使用公開格式與公開的技術,不可以有知識壟斷或技術壟斷,這違反「開放式教育」的基本精神。
  2. 回顧整個過程與座右銘之間的關係。
  3. 整個事情的難點在初代學員的營隊輔導員不好找,第二梯之後可以找第一梯的結業生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