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論壇/學習公社與共享經濟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社大辦學經驗可提供的參考值

一、定義/界定

  1. 公社 (commune):
    • 維基百科定義:「最早是指中古歐洲自治城鎮的組織,其特色是市民擁有一定的權力,包括財產權、行政權等。彼此之間之間互相協助幫忙。各地區的公社情形不同,有些地區如義大利北部,其自治的力量甚強。中古時代的公社並未形成民主政治,一般是形成有錢公民主導的寡頭政治。後來至近代,此一名詞也用於各種其他由人民集合而成的組織,如巴黎公社、人民公社等。」
      ◎摘自黃武雄〈這座湖沒有公共的營地〉,2008
    • 自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以來,不斷有人主張對抗工商業非人性的壓迫,反對階級剝削,倡導成立互助合作、自給自足的公社。公社思想可以說是早期素樸的社會主義。繼聖西蒙(Sanit-Simon, 1760-1825)之後,較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法國的傅立葉(Charles Fourier, 1771-1837)與英國的歐文(Robert Owen, 1771-1858)。
    • 公社其實是人類構築新社會的理想,但實行起來卻跌跌撞撞。從十九世紀以來,無數公社成立又覆亡,前仆後繼,難以數計。公社運動是人們批判工商社會扭曲人性,想找桃花源,打造新社會的嘗試。傅立葉構想中的公社,仍肯定私有財產制與階級差別,只要求工商利潤所得,必須重予分配。歐文則要實現更進一步的平等主義。為了凝聚內部的向心力,各式各樣的公社,各自標榜自己不同的信念。例如,許多公社都與某一宗教的教派緊密聯繫,作為公社的精神支柱,也有主張無神論或自然神論的公社。其他有些追求「自由的愛」,有些則施行全面素食、愛護動物。他們都受盧梭人性觀點的影響,對人性的善良深具信心,也對資本主義抱持強烈的批判。
  2. 社群/共同體(community)
    • 「community」是由兩個印歐語系的字根「kom」--每一個人;「moin」--「交換」所組成的意思,有「共同分享」的意義。「社群」原始意義是指分享共同承諾、想法和價值而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

二、學習公社與共享經濟

新莊社區大學以「成人之美的生態村」,做為下一個辦學願景,五年來以「師/工/學/學習共同體」操作校內外大小事務,以此重新捏塑社大的學習新文化。例如,透過運用各類型讀書會/工作坊/課程/公共行動等多元參與管道,創造學習者在學習路徑之「感動/感通」的觸發點,促使「個人」位移至「社會人」,彼此相互陪伴、共同承諾,以社群的力量培養「地球公民」的素養。

台灣教育哲學重要學者馮朝霖,也是新莊社大的主任,以「共生、共學、共創、共好」八字箴言形容「生態村」典範實驗教育精神。摘錄馮朝霖在新莊社大第五期左岸社區報頭版文章,闡釋何謂「生態村」:

我們或可簡單定義「生態村」:不論城鄉,一群人致力於整合一套社會支持系統,採取對環境衝擊較低的共居生活方式,可採納不同策略包括生態設計(ecological design)、永續農業(permaculture,亦作樸門農法/農藝)、有機農業、再生能源等等。

在歐美等已發展國家,生態村案例多為計劃性營造,然而,在亞洲、南半球,許多歷史聚落的傳統生活延續中早已具備生態村特質,因此生態村未必是個新建計畫。對生態村要提問的核心問題是:在不過度依賴科技的狀態下,人究竟要與自己、社群與自然萬物如何和諧共存?用什麼方法才能凝聚共識,讓人們願意一起努力,創造新的生活方式 ?

許多生態村本身都具有校園的意義與功能(Ecovillages as campus),人們利用生活在其中的機會,學習各種永續性相關主題。生態村與外面世界最成功的橋梁連結也被認為是在其教育面向,其實際教育功能甚至被認為優於一般學院機構,因此有人建議可將生態村直接稱之為富於創意之「社區大學」(Communiversity)。

生態村本質上是以「整個村莊」整體作為創新教育與學習的空間,其實就是名符其實的「沒有圍牆的學校」,年輕一代孩童在真實環境中與大人共同進行文明的革新與創造,這本身即是上一個世紀另類教育運動的基進願景,如今終於得以實現。簡而言之,生態村尊崇全人教育理念與理想;生態村實踐草根民主與追求平權溝通文化;生態村發展奠基於機體論(整體論)世界觀;生態村的靈性層面強調人類意識轉化;生態村是人類文明危機的積極性出路實踐與實驗。

◎「生態村」指標→同時也做新莊社大為課程/社區活動設計/公民行動指標

■【世界觀/文化層面】
  1. 整全的世界觀。
  2. 對現代化發展的後果有所覺察並提出批判。
  3. 喚醒人的主體意識,人可以改變社會、創造歷史。
  4. 走向自然、傾聽自然、關懷自然。
  5. 重視創造性的人格發展。
  6. 慶讚生命:舞蹈、音樂和藝術。
  7. 社會參與的精神/社會關懷。
■【生態倫理/生態層面】
  1. 關懷發展樸門農藝/友善環境、有機農業。
  2. 理解在地有機食物生產消費與再循環的必要性。
  3. 荒野保護/生物多樣性/地球復育。
  4. 建造或改造更健康、更利生態和節能的環境。
  5. 關注與發展永續性的水資源管理與乾淨能源。
  6. 把生態家園的概念系統化地融入本地生態。
  7. 支持發展友善養殖、非企業化生產技術。
■【草根民主/社會層面】
  1. 發展社區/社群。
  2. 發展平等參與的決策歷程。
  3. 學習社群溝通技巧:面對衝突、協作與決策。
  4. 肯定並培力有志服務社區/社群的人。
  5. 個人賦權及領導能力的培養。
  6. 建構社群網絡與發展合作聯盟。
  7. 在地出發,全球連結並培養地球公民意識。
■【合作/共生/經濟層面】
  1. 建立正確的生活方式/健康生活風格(如慢食、慢活…)。
  2. 推動社會企業。
  3. 強化在地經濟:以物易物系統、多元收入來源與綠色企業。
  4. 關注現代化福利/照顧老幼/關懷殘疾/預防性健康照護/補充性社區醫療。
  5. 研究適度的生計、合法的經濟議題。
  6. 從事合乎倫理與透明的公平交易。
  7. 邁向經濟正義的就業,縮短貧富差距。


三、新莊社大具體而微的「生態村」/學習公社實踐:

內涵新莊社大的生活模式
生活(文化) 全人教育

另類教育
公民美學
生態美學

  • 在日常生活美學的實踐中,喚醒內在靈性
  1. 沒有課綱/沒有課表/沒有修業年限/沒有考試/沒有入學門檻/跨代混齡的課堂(自由選課/自主學習)
  2. 大多數社大有辦學的整體觀/教育觀
  3. 在生活中學習
  4. 強調社區學習/服務學習
  5. 創造按自然時序的日常生活感:(校內)開學周、公民論壇、文化夜市、春季社區服務日/秋季校慶;(校外/社區)春季遊藝日、夏季遶境新莊鐵馬行、秋季百年願景散步節、冬季新莊城市願景(烏托邦)論壇
治理(社會) 草根民主平權溝通文化
  • 在草根民主的共同體生活中,開展關懷倫理的社會正義的和平願景
  1. 師工學協力治校(分散式領導)→沒有校長制
  2. 師工學共振團
  3. 社區服務日/校慶師工學會議、校務會議、課程發展委員會議、講師會議、代會議、社團會議
  4. 各式會前會(共識會&意見蒐集)&會後會(反省&回饋)
經濟(生態) *在友善大地的經濟活動中,回歸與大自然和諧共生
  1. 新莊社大生態農園教育園區/新莊高中多元選修課校園農耕體驗/農園工作隊、溼地服務隊…
  2. 小農平台/以物易物/二手市集
  3. 社大的分享文化
  4. 經費來源(4成公部門補助/6成學費)
  5. 參與式預算(審議民主)的可能→社團公共參與補助/教學研究補助/財務分配透明化?


◎Illich《非學校化社會》的啟示

四大網絡中學習社區大學現階段的成果
教學資源網(教育用品)
  1. 社區大學與社區的連結感(地方學發展)
  2. 社區學習點/十步芳草計畫
技能交換網
  1. 部分經營成功的課堂/社團→自成一關係緊密的共學團體
  2. 班級課程深化為社團,社員彼此為師(以手工皂社為例)
夥伴選配網
  1. 社大選課模式直接是相同興趣者齊聚一堂
  2. 各大小學校活動/社區行動招募
教學諮詢網
  1. 社大工作團隊的講師經營/教師社群組織/
  2. 社區大學與社區的連結感(地方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