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論壇/108課綱學生觀察報告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基本資訊

微社群名稱

EdYouth一滴優

社群介紹

EdYouth是由一群高中生與大學生組成的團隊,近日經過第二次招工正式成為了48人的團隊;我們可以看見政務官們開啟了一次又一次公開亦或者是閉門會議,制定出了錯綜複雜卻過於理想的制度;我們可以想見有著各領域的學者,闡述他們作為專家針對學科提出的專業建議;也可以看見第一線教師以他們的自身經歷給出了關於課綱的意見與評論。而教育的主體 — 學生呢? EdYouth 能以「身為學生」的專業,讓學生在教育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不僅止於被動接受。因此,我們將以「向上倡議,向下培力」的核心宗旨貫穿所有行動,發揮公共議論的善志效果 望每位有夢的學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風起。

議程人員

劉融諭、李瑞霖、鄭羽倢

倡議內容

108課綱觀察報告是針對108課綱實施分別發放問卷給與高中生、由團隊成員撰寫報告,我們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傳聲筒,希望匯集各個108課綱下使用者的呢喃,將其轉化成渴求改變的吶喊。分為學習歷程檔案的目標與實踐、課程編排、素養、自主學習、本土語言、課程諮詢教師及大學升學與考招等面向,其中也融入「是否支持分科加考國英」、「是否認同本土語言納入必修學分」等熱門教育議題。除此之外,本年度報告也設計技職高中專題。

課綱觀察報告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EFj_fwGQg8Gj6bK2GfF7_Vj7QYpF1Od/view

邀請對象

教育改革界的前輩、擔任教職的師長與學生們以及對教育有興趣者。

報告摘要

學習歷程檔案的目標與實踐

摘要

108課綱巨大變革之一一學習歷程檔案(下稱學檔),根據高等教育司說帖, 學檔設立目標在於能透過教師認證機制及具時間性且系統化的檔案上傳增加學生於個人申請時的備審資料可信度。而作為一種記錄工具,學檔也被期待能忠實展現學生個人特色與學涯探索。以下將從學生們在校的體驗出發,分為「上傳系統與規定」與「學生多元探索的意願或熱忱」,最後提及與大學端的連結乃至整體社會的觀念-「考招配套與升學主義風氣」。筆者將呈現量化之感受量表得分,並根據表單質性簡答、訪談紀錄與檢閱相關文件,了解「學生回饋的此番感受得分究竟從何而來」?

在上傳系統與規定方面,同學指出訂定每學期上傳截止時間以及後續不能修改檔案的規則抵觸學習歷程檔案本質一即學檔系統應作為輔助學生紀錄與管理檔案的工具。學生遇見的狀況例如:在學期當中可有時間好好地產出反思心得,抑或是在未來回想時有更深刻的體悟。在許多質性的回覆中學生們都期待能更彈性的迭代自己的作品,一名台北薇閣高中高三生表示「讓大家都能自己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有大一生提及「希望各縣市(甚至是各校)政策能夠盡量統一(如: 第一次學習歷程檔案上傳截止時程,基隆市早臺北市一星期截止)」,顯示關於上傳規定對使用者而言仍有諸多可改進之處,應留存討論空間。

於「學生多元探索的意願或熱忱」面向上,無論是量化資料或質性訪談,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心態大多與教育部之目標背道而馳。由於高度憂慮學檔與未來校系的適配性、製作上毫無頭緒或對考招制度不信任等因素,部分同學因此全盤否定學檔的意義。而對於第一線學生而言,最密切接觸的教師也不一定有意願或能力在面對製作學檔的困難時幫助學生。僅有9.76% (80人)的學生在過去經驗中曾被指導老師主動關心,而有38.33% (314人)的同學願意自己主動詢問老師。同時,我們也看見部分教師會要求課程學習成果須符合某些特定格式才准予上傳,或是給予不符合特定格式的學生較低成績。這顯現高中現場,仍然存有一些至今仍在摸索新課綱,甚至是誤導學生的教師。

最後,有關「考招配套與升學主義風氣」,超過半數學生認同自己會因為想要符合目標校系,因此朝著特定類型的方向製作學檔,由於個人申請二階注重展現與校系的適配性,此調查結果乍看之下並無不合理之處。但當我們更進一步去詢問,有高達七成的學生「擔憂」自己的學檔不符合未來想申請的校系,將其視為製作學檔時遇見的困難之一。誠如上述所言,這份偏向負面的憂慮造成了學生的壓力,甚而直接放棄。此外,有學生提到「其實不管升學管道再怎麼多元,臺灣終究是升學主義的社會,也還是以成績為重,所以怎麼改變學生感到的壓力都 差不多吧」。但另一方面,也有學生肯認製作學檔的過程中更了解自己的志趣, 甚至能將這樣的反思帶至大學階段,成為下一求學階段的養分。

結論與建議

經過上述的分析與整理,我們在這邊想提出幾點建議。

(一)有關於師資培力的部分。如上述,教師是面對第一線教學現場最直接能夠指引學生的角色,透過給予教師更多的培力與指引,才能讓這些實質的回饋在學生身上。

(二)大學端與高中端的資訊流通。從表單與訪談內容可知,很多學生對於學習歷程檔案該做什麼以及有沒有用存在質疑其中一個原因是,學生會想做出對自己升學有利的檔案,而在個人申請時也存在著學習歷程檔案到底有沒有被教授重視的質疑。在我們還沒有辦法把學習歷程檔案與升學脫鉤的現階段而言,大學端釋的資訊,都能成為減緩學生焦慮的幫助。

(三)開放式後修改與精簡檔案內容。在表單回覆中,有學生提到可以透過開放事後修改學習歷程檔案減緩學生高三的壓力。一位高三的學生於表單中寫道:「有的人在高一的時候,不一定已經確定自己的未來志向,所以學檔可能沒有做好或是沒放上去,希望可以讓他們有補檔的機會。」也有學生提及:「我認為多元表現的部分可以學習美國,限定5個得獎、志工或是活動紀錄,每個在150字內簡述歷程,既能減輕維持校內成績的負擔,也能在精簡的字數中了解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學習成果,面試時也能進一步確認歷程的真實性。」透過開放修改以及精簡檔案內容來減少學生的負擔。

最後,我們想回到學習歷程檔案探索生涯的初衷。如果想探討探索,就要回 歸到「生涯」的定義來看,生涯是一個長遠的事情,沒有人在18歲或是20歲就訂定終身,他是不斷經歷、不斷成長與改變,學習歷程檔案也該是如此。學生應該要是能夠在不斷的改變之中,學習如何從中發掘自己特質、認識自己、成長與經歷,而不是受制於這些種種的問題,導致生涯探索的道路越來越狹隘,甚至選擇逃避製作,走回以學科考試至上的傳統升學管道上。

考科課程安排

學生訴求

筆者無法查找到社會與自然領域必修為何存在6學分的差距(抑或是社會領域之必修學分無論於新舊課綱總是多於自然領域必修的原因)。但必修內容的減少、 必修時間降低以及選修時數不變份量卻增多的狀況確實使學生產生「別再掛著素養的名號,把該學的知識刪東減西,導致國中升高中之後有過多知識壓縮在學測的兩年之間,加入知識的同時也要顧及資料的完整性和承接性,千萬不要東拼西湊造成老師授課困難和學生吸收上的不易」、「學生學習的內容不要刪除太多東西,大學端不一定知道我們沒有上過,所以在上大學的時候還要自己補,但也不一定補得起來,所以總的來說,早學晚學都要學,那還不如不要刪掉。」、「素養的培養是建立在基礎學科能力紮實的情況下一甚或是「多考慮理組學生的感受,不要再一直把基礎科學的課換成對理組完全沒有意義的文科課了」的想法。(按: 撇除文科課是否有意義的討論以及基礎科學課程的時數究竟改成何種用途,確實有部分自然組學生面臨知識刪減無法應付需求以及選修內容吸收倉促的問題,因而產生對於社會科必修時數的不滿。)

統整受訪者與表單開放式簡答的回覆,可大致分為兩種乍看之下完全相反的訴求:增加考科上課時數或增加選修、自主學習時數。但深究這些訴求的動機, 不外乎是感到考科課程的完整性與延續性不足、課程內容不足以面對大考或大學 需求以及認為現行的選修及自主學習仍無法達成課綱願景。因此產生對於自身考科知識不足的憂慮,以及期待課程能更加彈性,達成真正的自主與多元探索。我們可以看見,其實此二訴求並不衝突。

提問與建議

我們在此提出兩個疑問:

  1. 對處於新舊課綱過渡期(即國中使用舊課綱、高中使用新課綱)的學生而言,高中必修被刪除並統整進國中課程的內容是否有完整銜接?
  2. 選修時數不變但加入原先必修的困難內容是否直接導致了學習選修內容的困難與倉促?

並針對社會與自然領域的課程相關安排,筆者提出三點建議:

  1. 相關單位應蒐集現場教師與學生之意見,確認必選修範圍訂定具完整性與延續性。
  2. 應積極檢視大考中心出題穩定性以及是否合乎課綱建立高中端對大考的信任降低教師需額外補充課程內容的壓力。
  3. 新舊課綱之課程實施銜接分析與建議應更廣為第一線教師(含國中、 高中及大學)所知,並使其實踐的力度不僅止於「建議」。

自主學習

引言

自主學習的推行伴隨108課綱的實施已過三年有餘。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 實施要點中明訂「高中三年內必須完成18節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時間沒有學分、 不計分數,讓學生自行擬定學習計畫、探索自己有興趣的事物讓學生從「自主學習」中延伸出「自發學習」的能力,填補過往教育「被動學習」的不足。這似乎可視為108課綱核心素養所追求的「終生學習者」的培養皿,以「開始自主行動」 為基礎,再向外延伸從探索和精進的過程中達成社會參與和學習溝通互動能力。 大學端也相當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在2122個系組中共1800個科系組參採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由此可見,自主學習不只反映出108課綱的精神也是申請入學過程 中需呈現的重要成果。 自主學習希望學生從過程中發展自發學習的能力但開了一個「自主學習時 間」,學生就能因此自發學習了嗎?在自主性高的自主學習中,學生是否能規劃、 執行、解決困難都將影響自主學習是否真正發揮效用。而在執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校、老師們扮演著什麼角色學生又希望能得到什麼樣的幫助?本部分將從彈性學習課程的安排切入依序探討自主學習計畫撰寫、執行過程、結束後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式,並結合學生們在自主學習現場的觀察,了解影響自主學習成效的因素,並歸納各方、各階段可以改善的方向,以期自主學習的實行能離108課綱所追求的目標更進一步。

總結

每個學生需求不同,有人已經有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因此能自行擬訂計畫、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但另一方面也有同學對於「能做什麼」感到迷茫沒有人讓學生詢問的話,學生也不知道在該時間可以做什麼導致根本沒有執行自主學習計畫,使用彈性學習課程時間來準備考試、報告。

回到自主學習的目標,課綱希望學生藉由自主學習計畫「自我探索」,進一步習得「終生學習」的能力但若在執行過程中有諸多限制、實際上都拿來上學科、學生拿來複習學科或做報告,將是十分可惜的,資源和自由度的缺乏也可能 使學生有想法但力不從心。

學校(若這方面能由教育主管機關協助達成更好)應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作為「推力」,例如:

  1. 讓老師能給予學生指引
  2. 學校方給予窗口和整合資源,讓學生有相關問題時有可諮詢的對象
  3. 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安排上可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空間
  4. 學生可以適時調整計畫
  5. 自主學習計畫不是結束就沒了。希望能有回顧的機會讓下次能做得更好

比起指定和限制,學生更需要適時引導,是否需要老師幫助也因學生而異,108課綱所重視的多元性更需要在自主學習環節中被體現:也有同學認為轉換自主學習的形式可能是可行方案,將在學校的自主學習時間訂為與同學意見交流、諮詢老師的時間,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度(和時間安排方式),而非把學生都鎖在教室做自主學習。

若教育主管機關能說明清楚「在自主學習中想看到甚麼」,並在大學端、高中都能達成共識的話,也能讓學生對於自主學習有更明確的想像。是否非得要連結未來科系?或者大學端對學生探索自身興趣是否持正面態度?能不能接受學生轉換跑道前的經歷?108課綱重視學習過程這點在其對學習歷程的推出中可見一斑,自主學習的安排讓學生更有機會自發探索並從中學習,然而若學校甚至大學展現出「重視成果勝於過程」的態度,將可能使學生更擔心錯誤發生、不敢嘗試,卻無法帶來能適應未來的能力。

本土語言

引言

自111學年度起高中納入本土語言作為必修以開設於一年級為原則,也可於其他年級實施。學校應至少規劃閩南語文、客語文、原住民族語文、閩東語文及臺灣手語五種語別,並於調查學生意願後開設由學生選擇其中一種語別修習。 然而師資、課程目標、時間足夠與否都是各方熱烈討論的問題。本部分藉由分析同學的認同程度、理由,和學生對於本土語言課程的期待,了解同學們對於本土語言課程的看法。

實際執行上學生的反饋

同學對於本土語言的負面回饋以對「教材、教法、教學內容」的問題為主,認為教材編寫過於困難且不實用,連會講該語言的人也不清楚教科書在寫什麼;難以吸收使學生只能抄答案,或是乾脆視本土語言課程為廢課。學生期待「本土語言課程」成為一個新的「溝通橋梁」,然而有許多同學反應學到的內容無法拿來與長輩溝通,懷疑學習的效用何在?

多元選修、加深加廣選修、校定必修

名詞定義

根據《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十二年國教普通型高中課綱重要名詞說明》,當中皆有對部訂必修、校訂必修、加深加廣選修等課程名詞做解釋與規範,而根據上述引用資料將對接下來探討的校訂必修、加深加廣選修、多元選修做名詞說明定義。校訂必修作為與部定必修相同需要在三學年裡完成的必修課程,與部定必修的國英不同,校訂必修多以專題、跨領域/科目統整、實作(實驗)等課程為主,課程依照各校特色、發展需求等去做開設,規定校方應規劃4-8學分在《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第三條第一項「不得為部定必修課程之重複或加強;並得依課程類型,由學生跨班選讀」,因此限制了校方一定要自己規畫課程而不能與部定課程相同使學生在學習有所阻礙;而筆者在觀察各校課程計畫書時發現各校開設之校訂必修皆大不相同,如在各校的跨領域/科目專題,高雄中山高中有後勁嘻遊記、桃園武陵高中有符號與科學、台中一中有數理研究方法等,而在校園地方特色的部分則有如馬公高中的澎湖人文導論便是當中之一展現校訂必修的多元可能。加深加廣選修除了跟部定必修一樣屬於部訂之一,作為與大學端的連結先備課程此課程與在高二選擇的類組有密切關聯;若你是理工組則會在加深加廣中上到數A、選修物理等課程,而若你是社會組則會上到數B、選修公民等課程;而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圖表可知,英語文與第二外語(以 下簡稱二外)有任選一科或至少合計6學分之規定因此學校也常將二外移給社會領域組別去上,而自然領域組別則沒有此課程可修習,使在自然領域組別之學生無法多方探索失去學習第二外語之機會。

課程諮詢教師

執行建議

筆者提出課程諮詢教師在校園中執行上的建議:

  1. 建立課程諮詢教師專業成長社群:透過專業成長社群,讓課諮師可以了解他科同仁正在進行的課程設計,亦可邀請各大學進行招生說明,更可以成為彼此的支持系統,除了全校的大社群外,亦可以設立跨科的小組。希望課諮師在遇到疑難雜症或是心態調適需求時,能有同事陪伴、支持,而若社群內有著讓課程諮詢系統完善的目標,或許就可以透過團體動力,增進推行制度的效率。
  2. 打破責任班的藩籬讓跨科資源能被善用:因課程諮詢教師有著帶領學生探索大學科系甚或職涯的目的存在班級的課程諮詢教師未必能提供適合的資訊故筆者認為通則性的入班宣導、制度釐清可由責任班的課程諮詢教師完成,但個別諮詢、團體諮詢應讓學生找到自己有疑問的科別教師讓學生能加以了解高中課程和大學科系間的關聯,而執行上除了可以仿照臺南女中值班表的規劃外,亦可由原課諮教師協助轉介、連結相關資源。
  3. 促進高中端和大學端之間的對話:課程諮詢教師除了了解課程以外,其重要目的是協助學生建立學習階段間的關聯,讓學生可以透過選課,一步步建構自己的生涯。而課程諮詢教師自應了解大學課程在培養何種能力和人才及其選才上的審查重點為何,才不致讓高中育才端和大學選才端的認知形成斷層。易言之,希望透過高中端和大學端的對話,讓學生的學習能夠更完整,對大學科系的想像不致與現況相距太遠。
  4. 讓每位老師和學生知道課程諮詢的功能:此應效法發展性輔導的精神,全校做、聰明做、雙贏做,讓每位老師的課程或私下互動裡有機會具備覺察、反思、想像的概念讓學生的生涯想像不至破碎。若要詢問課程、生涯相關事宜時,也能順利轉介到相關負責老師, 讓學生在適性發展的路上能夠有地圖指引。筆者在此也提供幾個既有、可利用的宣傳管道:學校信箱、各科教學研究會、導師會議、校務會議,惟規模 越大的會議或許越應考慮教師的參與度和資訊傳達的成效。
  5. 在學校課程規劃上打開選修的門:現在各校落實跨班選修的狀況不一,仍有許多學校開不出課,或是開的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抑或是過度參照類組(如自然組選修僅能選國文、 生物、地科),使學生能選擇的課程種類少,多元發展受限。相信唯有讓學生有空間選課,且讓學生的選擇實現在生活中,才能達到賦權的作用,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力也讓課程諮詢引導生涯的功能及一生一課表、適性揚才的精神能被彰顯。

小結

筆者認為若希望學生適性發展,可以從探索及認識自己的性向、興趣開始, 才不致在高中階段繞太多路,讓學生的熱情和動力被過度消磨。而要認識自我、 覺察自我,自然需要一段時間好好沉澱,並輔以各種工具、方法,從多面向地觀察,而修課、諮詢即屬學生可以在校園中嘗試且對學生來說成本低廉的方法。

2011年修正《國民教育法》,讓專輔人員走進校園之後,輔導於國民教育階段紮根,强化情感教育,也逐步建構跨專業合作系統,共同守護同學的心理健康。

2014年《學生輔導法》公布後,更有了制度性的保障,確立三級輔導架構和生活輔導、學習輔導、生涯輔導的任務。

如今,生活輔導和學習輔導的措施已經漸漸上軌道也有越來越多人投入心理健康議題的倡議。現在,該讓我們重新詮釋生涯輔導了,校園裡的生涯輔導絕 對不會只是到了高三,「科系選擇」一個單薄的面向,而是從學生日常生活的各種經驗和選擇所累積、建構而成。

新課綱開放各種選修課、學習歷程檔案、彈性學習時間,希望學生可以適性探索、發展,但各校在選課自由度的落實程度不一,對課程諮詢教師的訓練、要求、落實程度也不盡相同,讓學生尋求相關協助時,常常無所適從。無論在學生端或教師端,都有好多「沒用啦」的呼聲,何不是新課綱執行時的可惜之處。給予學生有探索空間的美意,使用者卻無感甚至反彈。

考試領導教學的社會風氣固然需要被提出來討論,而讓學生認識自我價值, 可以是很理想但務實的,現階段也已經有許多制度(如:三級輔導、課程諮詢) 可以協助。離開校園之後,我們終需要成為自己,過自己的生活,無論這樣的生活是否符合我們原初的想像。而我們期待,現在的教育環境,能讓孩子一步步地成為自己,走上生涯的道路,更接近自己理想的樣子。

大學升學與考招

108課綱對普通高中端的學科課程進行大幅度的調整,包含降低必修課程、提升選修課程的學分數、對不同學科內的內容和概念數量進行刪減、增加自主學習等課程。為使108課綱理念得到更完整落實,教育部施以「學習歷程檔案」作為配合,要求高中學生逐年紀錄其學習軌跡,同時展現學生在考試外的學習成果,並作為往後申請大學的審查之用。

過往學科能力測驗配合的個人申請管道除考試成績,參酌面試、書審等,其他課外活動表現所累積的證明將用於此。新課綱學生因分年度需上傳的學習歷程檔案,升學從原本專注於學科考試、練習題式的課程作業,轉移至需花時間製作多元的課堂作業,作為課程學習成果以利未來大學審查。

另外,在111學年後,分科測驗取代指考,考科從10科改為7科自由選考。被刪除的國文、英文、數乙考科,申請時將以學測分數採計,卻引發外界批評此舉對文組考生不利,參酌外界的討論聲浪,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預計於114學年度將分科測驗恢復數乙考科。至於國、英考科則因高三範圍屬於加深加廣「選修」,擔心因各校上課內容不同,因此決議不恢復國英考科。

在入學管道這一篇章,我們訪問到首屆新課綱畢業生,以及甫考完學測正在進行個人申請或分科測驗的高三生,了解學生如何理解學檔之於自生求學的影響,除了應證學檔的效用是否貼合學生實際經驗、政策是否產生非預期效果更在與高一高二生的資料對比中,尋找學檔經過幾年的滾動式修正後,是否有漸漸步上軌道。第二部分則針對「指定科目考試恢復國英考科」意願程度進行調查從不同年級、類組,比對學生對此的想法、不同類組傾向支持、反對的背後,究竟是依循在什麼樣的動機與脈絡。

對118課綱的期待

在「『如果高中階段有做過、學過XX就好了』『希望在高中階段有XX相關的課程或資源』,如果有過這方面的想法的話,請在下方和我們說吧!」的開放式簡答題中,我們發 現幾個重複被提及的項目,以下將分為「生活技能」、「大學/專業銜接」及「自我覺察」三個面向,依出現頻率稍做整理。在生活技能方面,投資理財被提及多次;在大學/專業銜接方面, 程式語言、英文口說、簡報、數據處理、研究方法等實驗課,尤其是資訊類相關的期待為多; 在生涯與自我覺察方面則有「有別於只是介紹升學制度」的生涯探索、時間規劃、面對情緒及升學制度介紹等,可見學生對於釐清未來方向以及觀照自身皆抱有期待。

結語

從上面撰寫之報告內容我們想提出三個點來作為結論。

與「適性揚才」背道而馳的學習歷程檔案實踐

在學習歷程檔案的實踐上,我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在政策宣導與實踐的落差。教育部會期待學生可以在學檔內放入多元探索的歷程,從過程反思自己的生涯進路;然而在教育現場卻面臨著教師指引不一定與政策相符、學檔只剩下升學功能, 有超過半數學生認同自己會因為想要符合目標校系,因此朝著特定類型的方向製作學檔,沒有辦法達到多元探索的初衷、以及沒有辦法實質減輕高三學生準備被 審資料的壓力等種種於初衷不符之問題。

不過,我們也在開放式問答中看見了學生對「學習歷程檔案」對提升自我的正面評價,就像是有多位大一學生於表單中寫道,學習歷程檔案確實增加了他們統整分析、如果這個東西本身是好的卻因為政策的執行面問題,導致無法發揮其效用甚至增添學生負擔,是一件多麼可惜的事情。

就像一位大一學生在表單中寫道:「像多元選修我們學校在課綱上路前幾年就有在推廣,我就覺得還不錯,但學習歷程跟自主學習老師完全是一張白紙,沒辦法給我們幫助,就挺痛苦的。」在教育配套政策的落實面上如果能夠有更全面與完善的指引,或許學習歷程檔案的實踐也就不再與「適性揚才」的理念背道而馳。

該放下「減輕學生壓力」的口號了

我們認為,108課綱除了實務面的政策實行,更大的問題是教育部總在宣傳108新課綱和學習歷程檔案時,總是打著「減輕學生壓力」的口號,卻忽視一個重要的問題:「讀書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就如同一位華江高中的高三學生於表單中所說的:「不要把『降低學生負擔』當作新課綱的宣傳語。讀書從不是件輕鬆的事負擔也不會因為有了學習歷程或是其他規劃而降低。應該引導學生正視新課綱可能帶來的變化與壓力。」

學生不需要吸引人,卻不切實際的口號,在期待無法被滿足時,能做的只有憤怒地吶喊。於此,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引導學生該如何正視或調適這樣的壓力, 如何在這些變革之下找到屬於自己的路。也因此我們認為學生的身心平衡在新課綱之下更應該被重視。如何觀照自己的心理健康、發展需求,又可以如何在他人困擾時伸出援手,達成社會參與、自主行動的願景。

學生需要的是足夠的資源和支援讓學生知道自己迷惘、不知所措時,有人會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有需要可以去諮詢,而透過諮詢,可以一般化這 樣焦慮的經驗,或是能夠促進反思,甚或能更清楚地想像未來進路。 賦權,使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

最後,我們認為,教育的目的不該止於高中課堂內的學習,

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成為終身學習者。也因此,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也得以在這樣的前提下展現。 然而現行自主學習之執行,並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和決定權。甚或有學校,選了類組之後就幾乎不再選課。

從學生的回覆中,我們發現學生面臨著空間使用彈性低落(必須待在教室、 無合適場地、無方便的網路等)、學習內容侷限(課程安排強制做專題、擔心教授只認同某種類型的作品、根本不知道能做什麼等),以及無法提供足夠指引和 資源。學生沒有被給予充分的信任,讓其覺得自己「有能力」自主做決定,「有能力」為自己選擇的時間規劃賦予意義或看見成長的軌跡,又或是學生需要引 導、支持時,卻找不到可以提供協助的對象。對此來自新莊高中的高二學生便認 為:「教導學生如何學習和規劃時間才是最重要的根本」。

儘管自主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性,但在教育現場,我們還是得重視每一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是我們第一次享受到自由,所以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透過適當的引導、回饋,相信可以降低焦慮。如上述便有超過半數學生希望自主學習執行結束後,有人可以協助回顧和提出改進建議,但仍有12%學生認為自己 製作自主學習不需任何協助。

最後,我們想說

改變終究是需要時間的,而我們深信著看著這份報告的你,都已經在促進對話、凝聚共識的路上。而這樣的互動,會讓討論更加深刻、有益,也能催化更多的社會改變。108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願景該如何展現,我們或許都還在 探尋,不過只要我們不斷在這條路上發聲、努力這些焦慮、不安我們就能一 起度過。我們希望有一天在制度完善之後臺灣的學生能明白自己能選擇什麼, 如此,生活就不再是毫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