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論壇/產業變革與技職教育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議程簡介:

產業變革與技職教育

透過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產業論壇』,邀請產企業者、教育主管、學者專家、教師、家長、學生及關心教育之各界人士,研討產業變革對技職教育未來的發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對於技職的影響及其應調整之方向…等問題,以匯集各界人士意見及建議,提供制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及技職教育政策之重要參考。

論壇議題:從產業變革談技職教育未來的發展

1.產業變革的趨勢。
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對於技職的影響?
3.針對產業變革,技職教育應如何發展?
4.因應產業變革,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應如何調整?

主持人:

柯盛耀

中華民國各級學校家長協會 常務理事
政陽文教基金會 常務董事

講師:

黃耀南

新北市立新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製圖科教師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副理事長

產業變革與技職教育:


台灣近年來的產業變革


近年來,台灣因為產業結構變更,從製造業為主轉型為以服務業為主,例如七○年代以前,製造業的產值皆占GDP的50%以上,但近年來,服務業的產值不斷提升,已超越製造業成為主要的產業,故國內技職教育相關學制科系的設置情形也隨此一潮流變化。

另外,早期產業由大量的技術人員組成,再透過加工出口區或工業區的大量製造,舉凡腳踏車、鞋子、電視、家電、電腦、資訊周邊設備、紡織、工具機…等,台灣皆曾名列全球產量第一的國家。也因此,台灣在六、七○年代,教育的目標就是培育為數眾多的基礎技術人才,以滿足產企業之需求。確實也因此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為國人帶來可觀的外匯存底。

而隨著環保意識的觀念抬頭,加以勞動成本的增加…等因素,台灣在世界工廠的角色漸漸改變,製造基地漸漸轉往中國大陸或東南亞地區。因全球產業結構變化,許多產業的變化極為迅速,台灣為能因應此一變化,各產企業無不努力改變體質,並漸漸由製造代工轉為品牌與創新行銷,希望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台灣近年來的教育改革


民國83年四一○教育改革聯盟發起遊行,針對後期中等教育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等政策。對此一建議,教育部自83年起,即大量增設高中(含縣市政府將國中升格為完全中學或純高中),同時亦核准新設大學;並自民國85年起,鼓勵及同意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此舉,確實增加學生的升學機會,但學生的就學品質卻屢創新低(每位學生所分配的教育經費逐年降低)。

此外台灣雖因自然資源不足,但因有充沛且優質的人力資源,所以可以創造六、七○年代的經濟奇蹟。但近幾年來,政府對於教育的投資減少,尤其是技職教育,致使學生的受教品質下降,也連帶地使台灣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而目前如火如荼的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計畫全面實施公私立高中職免學費政策。但相關配套不足,因此,造成許多學生及家長的疑慮,只好選擇就讀私立國高中,對於高職及技職教育再次造成傷害。而後期中等教育,因為適性輔導做的不好,不管家長、學生皆還存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因此,技職體系只能是學生的第二、甚至第三選擇。

技職教育的分崩瓦解


技職教育自民國85年開始,教育部大量核准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整個技職體系即漸漸瓦解,主要是因各專科學校為求生存,提高競爭力。不得不努力使學校早日升格,以避免被淘汰,而教育部訂定之升格條件,主要在需有一定比例之專任助理教授以上之師資。據此,各專科學校無不增聘許多具有博士學位之教師。但因台灣具有博士學位者,多數皆由高中→大學→碩士→博士,一路取得博士學位,因此以學術導向為主。當獲聘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教師後,皆以教師為本位開課,因此偏向學術取向。

加上教育部有關教授升等相關規定,皆以學術論文為升等之主要採計指標,因此這些教授們無不以此為圭皋。同時教師們以過往自身之學習歷程看待技職體系之學生,致使許多教授有技職體系之學生基礎能力不足之聲音不斷傳出,殊不知這是倒因為果。

從技職教育的本質而言,高職學生本就以學習基本專業技術及知識為主,因為上課時數的限制,使高職學生在國、英、數等基礎科目較普通高中生弱,且在本質上亦是如此。然學生升上技專校院後,教授們竟要求比照普通高中學生的標準來檢視學生,完全未考慮學生之資質及原來之起點能力。

同時技專校院之教學內容與一般普通大學無異,致使許多高職學生進入技專校院後,在大一、大二時,普遍有專業及實習科目深度及難度偏易,對於能力的提昇無所助益;但到大三、大四時,反而無法跟上專業學科的程度,這完全是因技專校院課程及教學內容未能配合學生能力規劃所致。如今以此來質疑高職學生的能力,並據此作為招收高中生之藉口,完全未顧及學生之學習權。

技職教育永遠是最後的選擇!


目前台灣的教育已被扭曲,從國中開始,因要面臨高中職多元入學的考試,因此,學校莫不為學生安排一連串的考試與複習,重複練習各種題目,只為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中考得好成績,以進入明星學校,即使無法進入明星學校,學生也必然依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依序填寫志願,由明星高中→公立高中→績優私立高中→公立綜合高中→公立高職→私立高中→私立高職→進修學校﹍﹍等志願填寫,完全未考慮學生之性向與興趣,如何能有全人之教育發展?加上國中階段,教師們因為看到目前台灣教育嚴重傾向普通教育的情形,普遍鼓勵學生往普通教育方向發展,未對學生個別差異作適性輔導,學生自然無法瞭解自己的性向及未來發展的方向,只好跟著潮流走。

在這樣的結構下,高職自然無法有發展的機會,高職不斷萎縮,技專校院當然也因此漸漸沒落!這樣的結構因政府在教育政策的錯誤,造成嚴重失衡的現象。也難怪家長、學生及教師不得不隨著潮流往前進,否則只會被潮流淹沒。

但由學生的多元能力來看,我們又發現許多學生卻在這樣的潮流下被犧牲了!尤其是程度在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學生,因為在升學競爭的制度下,無法進入資源較充沛的公立學校,被迫到私立學校或高職,需要繳交較多的費用,但所受到的教育資源相對減少很多。

以人口結構而言,大致呈現金字塔型,目前台灣的教育採菁英式培育,幾乎將多數資源投注在前30%的學生,中後段的學生只是陪這些學生讀!尤其看到各大學的招生方式,甚至國立科技大學的招生方式亦同,皆以招收各科成績非常優異之學生為主,已先把學生區隔成不同族群,選其所要的,至於有其他長才的學生則未受青睞。完全不需考慮國立大學的資源是來自社會大眾,不需考慮社會公平正義,只要一句「大學自主」,就可以躲在象牙塔中為所欲為!這就是今日台灣的高等教育,也難怪貧窮的孩子就學的機會越來越少,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而這其中受害最深的:應算是技職體系的學生,從各項數據可以明顯地看出:教育單位對於高中及高職學生的投入資源作比較,民國93年度每位高中生所得到的教育投入是141,743元,高職生則為91,806元。再看每位大學生所得到之教育投入為226,761元,專科學校學生則為21,666元,相差十倍。另外,5年500億頂尖大學計畫,再次擴大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差距,雖有技職教育再造方案,但經費至今未到位。若此一情形不改變,要學生及家長適性選擇,無非是緣木求魚,不可能!

台灣近年來的產業變革


近年來,台灣因為產業結構變更,從製造業為主轉型為以服務業為主,例如七○年代以前,製造業的產值皆占GDP的50%以上,但近年來,服務業的產值不斷提升,已超越製造業成為主要的產業,故國內技職教育相關學制科系的設置情形也隨此一潮流變化。

另外,早期產業由大量的技術人員組成,再透過加工出口區或工業區的大量製造,舉凡腳踏車、鞋子、電視、家電、電腦、資訊周邊設備、紡織、工具機…等,台灣皆曾名列全球產量第一的國家。也因此,台灣在六、七○年代,教育的目標就是培育為數眾多的基礎技術人才,以滿足產企業之需求。確實也因此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為國人帶來可觀的外匯存底。

而隨著環保意識的觀念抬頭,加以勞動成本的增加…等因素,台灣在世界工廠的角色漸漸改變,製造基地漸漸轉往中國大陸或東南亞地區。因全球產業結構變化,許多產業的變化極為迅速,台灣為能因應此一變化,各產企業無不努力改變體質,並漸漸由製造代工轉為品牌與創新行銷,希望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台灣近年來的教育改革

民國83年四一○教育改革聯盟發起遊行,針對後期中等教育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等政策。對此一建議,教育部自83年起,即大量增設高中(含縣市政府將國中升格為完全中學或純高中),同時亦核准新設大學;並自民國85年起,鼓勵及同意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此舉,確實增加學生的升學機會,但學生的就學品質卻屢創新低(每位學生所分配的教育經費逐年降低)。

此外台灣雖因自然資源不足,但因有充沛且優質的人力資源,所以可以創造六、七○年代的經濟奇蹟。但近幾年來,政府對於教育的投資減少,尤其是技職教育,致使學生的受教品質下降,也連帶地使台灣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而目前如火如荼的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計畫全面實施公私立高中職免學費政策。但相關配套不足,因此,造成許多學生及家長的疑慮,只好選擇就讀私立國高中,對於高職及技職教育再次造成傷害。而後期中等教育,因為適性輔導做的不好,不管家長、學生皆還存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因此,技職體系只能是學生的第二、甚至第三選擇。

技職教育的分崩瓦解


技職教育自民國85年開始,教育部大量核准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整個技職體系即漸漸瓦解,主要是因各專科學校為求生存,提高競爭力。不得不努力使學校早日升格,以避免被淘汰,而教育部訂定之升格條件,主要在需有一定比例之專任助理教授以上之師資。據此,各專科學校無不增聘許多具有博士學位之教師。但因台灣具有博士學位者,多數皆由高中→大學→碩士→博士,一路取得博士學位,因此以學術導向為主。當獲聘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教師後,皆以教師為本位開課,因此偏向學術取向。

加上教育部有關教授升等相關規定,皆以學術論文為升等之主要採計指標,因此這些教授們無不以此為圭皋。同時教師們以過往自身之學習歷程看待技職體系之學生,致使許多教授有技職體系之學生基礎能力不足之聲音不斷傳出,殊不知這是倒因為果。

從技職教育的本質而言,高職學生本就以學習基本專業技術及知識為主,因為上課時數的限制,使高職學生在國、英、數等基礎科目較普通高中生弱,且在本質上亦是如此。然學生升上技專校院後,教授們竟要求比照普通高中學生的標準來檢視學生,完全未考慮學生之資質及原來之起點能力。

同時技專校院之教學內容與一般普通大學無異,致使許多高職學生進入技專校院後,在大一、大二時,普遍有專業及實習科目深度及難度偏易,對於能力的提昇無所助益;但到大三、大四時,反而無法跟上專業學科的程度,這完全是因技專校院課程及教學內容未能配合學生能力規劃所致。如今以此來質疑高職學生的能力,並據此作為招收高中生之藉口,完全未顧及學生之學習權。

技職教育永遠是最後的選擇!


目前台灣的教育已被扭曲,從國中開始,因要面臨高中職多元入學的考試,因此,學校莫不為學生安排一連串的考試與複習,重複練習各種題目,只為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中考得好成績,以進入明星學校,即使無法進入明星學校,學生也必然依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依序填寫志願,由明星高中→公立高中→績優私立高中→公立綜合高中→公立高職→私立高中→私立高職→進修學校﹍﹍等志願填寫,完全未考慮學生之性向與興趣,如何能有全人之教育發展?加上國中階段,教師們因為看到目前台灣教育嚴重傾向普通教育的情形,普遍鼓勵學生往普通教育方向發展,未對學生個別差異作適性輔導,學生自然無法瞭解自己的性向及未來發展的方向,只好跟著潮流走。

在這樣的結構下,高職自然無法有發展的機會,高職不斷萎縮,技專校院當然也因此漸漸沒落!這樣的結構因政府在教育政策的錯誤,造成嚴重失衡的現象。也難怪家長、學生及教師不得不隨著潮流往前進,否則只會被潮流淹沒。

但由學生的多元能力來看,我們又發現許多學生卻在這樣的潮流下被犧牲了!尤其是程度在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學生,因為在升學競爭的制度下,無法進入資源較充沛的公立學校,被迫到私立學校或高職,需要繳交較多的費用,但所受到的教育資源相對減少很多。

以人口結構而言,大致呈現金字塔型,目前台灣的教育採菁英式培育,幾乎將多數資源投注在前30%的學生,中後段的學生只是陪這些學生讀!尤其看到各大學的招生方式,甚至國立科技大學的招生方式亦同,皆以招收各科成績非常優異之學生為主,已先把學生區隔成不同族群,選其所要的,至於有其他長才的學生則未受青睞。完全不需考慮國立大學的資源是來自社會大眾,不需考慮社會公平正義,只要一句「大學自主」,就可以躲在象牙塔中為所欲為!這就是今日台灣的高等教育,也難怪貧窮的孩子就學的機會越來越少,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而這其中受害最深的:應算是技職體系的學生,從各項數據可以明顯地看出:教育單位對於高中及高職學生的投入資源作比較,民國93年度每位高中生所得到的教育投入141,743元,高職生則為91,806元。再看每位大學生所得到之教育投入為226,761元,專科學校學生則為21,666元,相差十倍。另外,5年500億頂尖大學計畫,再次擴大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差距,雖有技職教育再造方案,但經費至今未到位。若此一情形不改變,要學生及家長適性選擇,無非是緣木求魚,不可能!

講師:

翁林林

宏策系統顧問有限公司未來教室事業部 資深管理師

從產業變革談技職教育未來的發展


從產業及人力資源業者的角度,我們觀察到台灣目前的技職人力的就業市場出現若干問題,包含畢業生學用落差、就業意願低落、核心技術人力空洞化…等問題,雖然政府提出自102學年起推動第二期技職改造的計劃,將系科、課程調整並進行設備更新,以期能讓技職教育與產業接軌;但事實上,想要提高技職生直接就業的能力,除了建置自動錄播系統、雲端技能檢定平台…等積極改善技職培訓場域的作法之外,更應該強化學生的職涯規劃、學習創新…等職場需要的多元能力,以期有效提昇整體勞動力的素質,例如:鼓勵學生透過產學專班、職場實習、人力派遣、接案外包…等各種與業界實務接觸的機會,增加對於職場生態、未來發展與性格特質的認識;此外,亦可借重專業公司在教育科技環境建置的經驗與產業人脈關係,逐步建立更深層次的產學合作模式,諸如:雲端企業大學、xx產業雲端學習平台與人才庫…等,不僅能在校園中就能激發學生更強烈的學習意願,更能建立產業人才的持續學習的正向知識螺旋,重新建立台灣在技術人才的競爭力。

講師:

李春芳

新北市興南國小 校長
臺北縣特殊優良教師
政陽文教基金會 顧問

建立正確職業觀念 探索個人性向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念扼殺職業教育


相較於德國學制,小學只有四年,學生四年級畢業後就開始分流,分別進入4年級畢業後即分別進入Gymnasium、Realschule和Hauptschule三種中學就讀,學生就此分別選擇進入了以升大學、職業準備或兩者兼顧的不同學習之路。臺灣的孩子在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下,絕大部分受完相同的教育之後,進入高中往升大學之路邁進,除非實在沒有辦法讀書的,在家長幾經考慮之後,勉強選擇進入技職體系就讀,甚至中輟成為流動於社會各處的勞動人力或閒置資源。即使是技職體系,也在廣設大學,輔導專科升格學院、技術大學,號稱打通升學的兩條高速公路之後,都能通過推甄或考試進入大學系統裡就讀。

少有父母或孩子在國小階段裡就清楚知道自己的性向與未來發展方向,總是只有一條迷迷糊糊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路線在引領著絕大部分的學生往升學之路而非為個人生涯最有利方向選擇就業之途來走。即使是進入職業學校就讀的孩子,也在父母的期許與社會氛圍下,多半選擇升學,往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甚至普通大學邁進。而學習既然以升學為目的,以學術為導向,自然無法期許學生畢業進入職場可以馬上符合工作需求,順利取得職業。
習得一技之長,迅速進入職場取得生活保障,似乎不是臺灣父母與孩子的優先選項。即使是國中小學階段的老師,也只能在依照既定課程綱要編輯的教科書內容裡持續要求孩子們以學會書本內容、通過學科考試為主要任務。培養孩子嚮往工作,尊重多元智慧、找出個人性向、發揮專項智慧、取得個人優勢發展,絕不在老師的教學工作優先項目之列。

公平僵化了制度,統一扼殺了專長


教育工作者對於多元智慧的內涵早應該了解頗深,也深切理解孔子所倡「因材施教」之道。但即使在現代多元開放尊重教師專業自主權力的現代,仍然有個緊箍咒讓學校、老師無法施展。那便是家長根深柢固以升學為重的觀念。即使,家長認知到孩子的確不是塊讀書的料,早早就在家中事業、父母職業場域中,嶄露性向、發揮專長且極有興趣與工作。但為了符應社會觀感,家長們普遍還是希望孩子們讀高中、上大學。又為了爭取自己孩子升學的公平機會,自然形成了對於升學考試機制的箝制,這箝制又轉回到教育現場裡僵化了學習的內容、課程與評量機制。

但多數的教育從業人員,都知曉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讀書的道理,更清楚地在學生學習成就表現上看到孩子們在各科學習上的落差。具備數理專長卻對語文毫無興趣、具備空間操作強項卻對數理毫無興致的孩子,沒有辦法在目前的僵化課程中逃脫或被適當對待,被允許學習他們能力及興趣可及的教材,必須「公平一致」地坐在同個空間、學習同樣的內容、接受一致的考評,以達到社會對學習機會、升學管道的公平要求。老師要在課程與教學和評量上做出變化,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落實尊重多元智慧,找出性向、因材施教、發展生涯


這幾年拜職棒明星王建民、高球冠軍曾雅妮、名廚阿基師、麵包師傅吳寶春,甚至職業電玩競技冠軍揚名世界的案例激勵。有部分家長開始做出轉變,允許孩子表達興趣、發揮 專長;在許多統計或調查上,也可以看到孩子們認同對象的改變。

Baby Boss的興起,毋寧宣告了職業探索提早化、職業貢獻無貴賤風氣的蔓延。學校現場,必須因應做出改變。首先在課程安排上,應該在理財教育之外,納入職業了解、職場角色扮演、性向探索的內容。幼兒園階段,可以進行角色扮演、虛擬工作體驗,從基礎建立正確職業觀念。小學、中學則漸次增加職場參觀、納入家長職業介紹、產學合作、工作體驗與實習機會的提供。引進職場達人到校演講、說明等。

接著,學校行政組織也要跟著任務改變而更動。教務處主司課程設計與學習活動安排、教學評量等工作,應該要主動帶領教師,隨時感知社會與產業發展趨勢與動向,檢討並改進教學、充實並活潑學習內容,設計多元活動、多元評量,鼓勵老師發掘孩子的專長智慧,並採取適當的鼓勵措施,引導孩子發展專長。 最重要的能夠與家長溝通與分享新知、改變觀念並以輔導專業協助孩子探性向、發展興趣、採取策略的就是輔導處。尤其在各校不論規模都必須設立專職輔導處之後。學校更必須聘請專職輔導人員,以科學工具協助學生探性向、邀請專家學者名人辦理親職講座,協助家長、老師針對孩子的性向採取對應的管教、輔導與評量措施。盡可能地協助孩子找到生涯發展方向,肯定並發展各人專長與智慧,逐步鞏固信心與興趣,能夠豪不自慚形穢的選擇適合工作,樂在其中。

國民小學階段,著重的是性向探索與興趣發覺,更重要的是要能夠自幼建立起勞動神聖、職業無貴賤的態度,揚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狹隘思維。學校採取正向態度,豐富教學內容、提供探索機會,給予個別化評量;再以客觀數據、實際作為來讓家長改變。輔以社會媒體、電視節目的正向內容,激勵、支持家長輔助孩子理解自己專長、建立獨立思考與生活的自信與能力,讓孩子自主負責人生安排,自然能夠讓孩子適性揚才、優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