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論壇/12年國教學校社區化

出自均優學習論壇共筆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12年國教後的學校社區化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即將於103年上路,許多關心十二年國教的人士不但關心教育部的相關措施,更關心十二年國教未來的發展及可能產生的影響,特別是在十二年國教實施之後,國中學生免除了升學考試壓力,則國中及高中學生的學習將會有何改變?同樣的,當學校老師也不再受到升學考試制約後,老師將如何轉化過去以考試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呢?這些乃是眾所關心的議題。 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是否可以因為社區與國高中緊密合作的緣故,而使得國高中學生的學習內容也能朝社區化發展,將學校社區化的概念從小學延伸到國高中呢?或者可以促使國高中與更多民間組織合作,讓學校教學與教材更為務實及活潑化,以有助於學生的適性發展。本論壇將藉由社區大學、體制內學校以及NGO的案例分享,邀請大家一起探討社區與國高中共同經營社區與發展地方學的可能合作模式。

主持人:社大全促會謝國清副理事長

案例分享:

案例分享(1):我們這一班,陪青少年走一段路

分享人:吳茂成/台南市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

案例分享(2):環境議題素材教學分享-人文史地教育實驗班教學實踐

分享人:楊慧鉑/台北市市立復興高中老師、練家安/台北市市立復興高中學生

案例分享(3):藝猶未盡~迴龍游於藝

分享人:蘇彥瑜/桃園縣迴龍國中小校長

綜合討論


我們這一班,陪青少年走一段路─台江NPO青少年培力中心的希望

吳茂成/台南市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

陪台江青少年,走一段路,做一些事。 台江NPO青少年培力中心的第一堂課,在椪舍學堂,二十二位高國中同學,一起合集學習。 我們開課了,社區博物館人才培力營。這是「少年台江」文化扎根工作的第一步,我們從社區參與的任務著手,從籌辦三庄頭公社區博物館日,做為共同的學習主題。 什麼是三庄頭公?小隊輔要有那些領隊能力?我們如何引導學弟學妹,透過五感,在社區博物館學習…今天的課程主題,也是學習者未來的教學方向。 未來,我們要陪伴台江青少年一起學習,累積青少年的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鼓勵他們走入社區,從參與中認識文化,學習技能,學習如何學習,激發問題意識,為行動研究做準備。 教學相長,這是台江NPO中心,支持青少年社會參與的工作重點!

檔案:Taichiangriver-1.jpg

吾人以社大「知識解放、公共參與及生命增能」教學的核心經驗,做為台江青少年培力課程的教學法,學習的當下即是教學的準備,聆聽的當下,乃是下一步的發聲對話的思考。 吾人從社大推動台江地方學的內涵,台江民俗文化深入淺出的數位教材,化為故事敘說,來引導學員認識家鄉。 吾人從社大經營社區美學的展示行動,介紹博物館展示設計案例,善用光影與日常生命物品,認識創意設計的如何,鼓勵同學從博物館、夜市、百貨公司的櫥窗展示去學習,去發現可能。 吾人從大廟興學的行動教室方案經驗,將社區歷史人文空間化為遊戲場,化為故事劇場,實地帶著這一群學習者,邊走邊學,在行動中記錄,在行動中發現研究問題意識。 這是台江NPO青少年培力中心的行動策略,我們將陪伴著台江子弟,一起走一段路,做一些事,創造助人的機會、創造領導的可能。四月二十八日「三庄頭公社區博物館日」,扮演好小隊輔的工作責任,思考如何帶領團隊,思考如何引導隊員參與學習…思考如何成為一位助人者,才能成為領導者,從參與中去學習、研究、創造。

檔案:Taichiangriver-2.jpg

檔案:Taichiangriver-3.jpg

上午課程,美玲老師以提問方式,一步一步引導同學去探究,什麼是台江民俗文化?我們如何記錄文化,製做數位教材,透過台江民俗文化的數位影片,將台江文化轉為動態的聲影,讓人愛聽愛看愛學。 慧玲老師從光影、色彩、媒材,從空間陳列,從逛街,從百貨公司、夜市、博物館參觀開始,鼓勵青少年去累積自己的美感經驗。 下午,台江社區博物館實作課程,二十二位同學分成五組,製作小隊旗、闖關道具、以及陳卿寮的除穢帚,動起手來的青少年,個個十分認真投入,他們說,丟一個想法、大家互相討論,十分有趣,大家分工實作,一起做事,感覺很好。 簡言之,社區博物館人才培訓,在於激發學習者的五感,理解在社區參與中,有何好玩,有何好吃,有何好學?

「學到了如何與隊友溝通,還有視覺設計。」

「今天的課程十分有趣,因為教的都是沒學過的東西。」

「學到了如何傳承文化,平面設計,如何當好小隊輔。」

「我對於本土文化的認知,相當缺乏,本課程能夠讓我對本土文化有初步的了解,並且有認同感。」

「我學到如何構思一場活動,和別人如何互動。」

「學到如何當好領導者的方法,認識從台江民俗文化到生活中的美學…」

「期待四月二十八日的社區博物館日!」

參與的學員如此說道,台江NPO青少年培力課程,帶給他們在學校所沒有的體驗學習經驗,這是我們這一班第一堂課的感動與鼓勵,陪著學生一起來朝皇宮上課的楊老師也指出,台江分校能夠開設青少年培力課程,對學校師生來說,十分重要,也十分需要,特別是在十二年國教實施之後,更多的家長已開始注意到志工學習的重要性,不論是因分數升學的考量,或是實質的學習目標,台江青少年培力課程,創造了青少年更多的領導與學習機會,讓孩子在參與中,懂得如何選擇。

檔案:Taichiangriver-4.jpg

我想,就台江大廟興學、NPO青少年培力中心來說,未來如何尋求更多的高國中學校老師合作,建構台江青少年培力的守護社群,那將是最大的挑戰,因為,學生不只是在學校上課,也在社區生活,反過來思考亦然,學生不只是在社區學習,亦是在學校生活,因此,離開社區參與的情境之後,學校必須有老師社群願意接手,伸出雙手,去鼓勵去迎接,這一群願意走進社區、願意從助人、從參與中學習的學生,如此,他們的學習,才不會是片斷破碎,而是整體的學習,我們才能創造支持的、情感的、文化的、創造的社區參與的學習願景!

檔案:Taichiangriver-5.jpg

環境議題素材教學分享-人文史地教育實驗班教學實踐

楊慧鉑/臺北市立復興高中教師

臺北市立復興高中(以下簡稱本校)位於大屯山麓,空氣清新,環境元素豐饒,是一所擁有73班、60年校齡的大型學校。近年來,教育主管機關多以競爭型計畫經費,鼓勵學校進行教育改革、發展、創新與實踐。本校立基於「引領學生學習」為本位,逐步發展並申請可與社區、生活空間結合,符合高中課綱的校本課程發展計畫。擬在可接近、可操作的環境素材中,把呆板的教室學習延伸至真實的戶外空間,讓學習是個人化、生活化,且可與生命經驗鮮活結合。

在有系列的課程發展計畫下,97學年度,報局核准辦理第一屆「教育實驗班」,正式進行「人文史地」類科教學實踐。由於本校所在的北投地區,不但具有火山群彙、後火山活動、溫泉、放射狀水系、泛濫平原等富饒的自然元素及動植物生態;又有歷經平埔族採集狩獵、漢人農礦移墾、日治溫泉休閒事業等數百年豐厚的人文歷史等文化底蘊,這些都是活蹦在周遭,極富趣味性、觸手可及的環境教材。例如:高一實驗班進行的是頂北投泉源社區(十八份)木炭窯及百年水圳探勘;大甲溪河階地形及商圈活動差異田野實察活動;北投第一市民農園地方耆老訪談;人文史地議題小論文創作。高二進行的是都市更新差異觀點研究與角色扮演(士林文林苑);陸軍衛戍病院北投分院及中心新村參訪活動(環境博物館);北投纜車沿線踏察;北投水道及其公共衛生系統研究等;人文史地專題研究及學習成果發表會。

高中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引領,但不應該是完全由任何一方獨立完成。「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是互需有步驟和準備的。雖然,上述實驗課程的教學素材都來自於環境素材,但素材是否能成功的被認知、被熟悉與被理解?則在於學生是否已具有的先備知識,以及這些環境素材如何被組織系統化成環境議題,如何被討論…,這些問題顯示許多備課的必要性及教師教學要訣。如教師、學生彼此之間是不是具有相當的認識,事先是否已進行關鍵性教學發問或對話,或者教師能否安排有效率、有效能的學生合作學習模式。

以「士林文林苑」及「北投纜車」這兩項爭議性高、具公共性的環境素材為例:當事件發生,報章媒體上討論得沸沸揚揚、似是而非,該如何引領學生學習並進行教學活動?

  1. 結合學科與知識概念。如文林苑為地理學科都市計畫與公民學科公民權;北投纜車為地理學火山地形、歷史學先民活動及公民學科居住權。
  2. 進行教學設計與實踐。如教學目標擬定、教學策略、師資選擇、教案設計、學習設計等。如士林文林苑的教學目標設定為:瞭解士林文林苑究竟在吵什麼,由文大都市計畫專家王章凱教授,採佐騰學的「協同學習」課程理念,進行教案設計與學生學習;北投纜車則以第一人稱,角色參與、故事敘述等方式進行師生對話,再輔以地理實察、導覽解說,並進行正反雙方詰問、思辯或反思,釐清議題關鍵問題,面對各種因素權衡考量下,自我價值判斷的學習目標。
  3. 教師教學紮記與學生的學習回饋。環境素材並非一成不變,尤其是時事性的教學素材,教案重覆使用性很低。但教學紮記與學生回饋的重要性在於:教師教學策略的掌握與精進,學生學習厚度的堆疊與理解,以及未來操作模式經驗的累積與傳承。